特朗普曾说欧盟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占美国便宜,特朗普没说错,如今离开美国支持的欧洲,像极了丢失拐杖的瘸子。


一场尴尬的“志愿者联盟”峰会。

2025年3月27日,巴黎爱丽舍宫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志愿者联盟”峰会。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召集了27个欧洲国家领导人,讨论如何向乌克兰派兵、提供安全保障。

然而,这场会议的结果却让欧洲的“团结”显得苍白无力,除了英法高调宣称将“推进派兵计划”外,其余国家要么反对,要么沉默,要么提出“必须等美国点头”。

这场会议原本被寄予厚望。

按照马克龙的设想,停火后的乌克兰需要一支“威慑部队”驻扎战略要地,规模可能达到1万至3万人,由英法牵头组建。

然而,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直接表态“不会有任何克罗地亚士兵去乌克兰”,意大利则坚持“必须联合国授权”,西班牙、德国等大国则避谈具体承诺。

结果是,会开完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共识,正如美国说的一样:

“美国不参加,欧洲只能只是做做样子。”


其实,欧洲的尴尬不止于此。

就在峰会前一周,欧盟内部讨论400亿欧元的援乌军事支持计划时,匈牙利坚决反对,意大利、西班牙质疑资金透明度,也是一场争吵不休的会议。

从来也没想到,美国才只是稍微松手,欧盟一开始偏偏倒倒地走路,特朗普的二次执政,彻底撕碎了跨大西洋关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今被“抛弃”的欧洲,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迷茫,口号喊得震天响,看起来像是铁板一块,实际上散沙一盘。

欧洲目前正在承受长期以来安全依赖的“断奶之痛”。

过去几十年,欧洲的安全架构完全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即便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仍通过“每日协调”维持美欧步调一致。

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不仅缺席北约军演,还私下施压乌克兰与俄罗斯妥协,甚至试图用矿产协议置换援乌资金,全然不顾欧洲盟友的立场。

失去了美国的“军事拐杖”,欧洲突然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防务协调都难以实现。


德国总理朔尔茨虽呼吁“欧洲必须自主”,但德国军费至今未达北约2%的标准,法国马克龙高喊“战略自主”,但其提议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因资金和指挥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欧洲高喊的经济自主目前看来颇有点像“空中楼阁”。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更是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对欧盟钢铝加征25%关税后,欧盟虽发起反制,但德国汽车业、法国葡萄酒商已叫苦不迭。

西班牙经济学家安赫尔·加维兰直言:“企业连出口美国是否会被征税都不知道,只能暂停投资。”

更危险的是,欧洲经济复苏本就脆弱,意大利、法国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已超过欧债危机时期水平。

若美欧贸易战持续升级,新一轮债务危机可能一触即发。

当然,欧洲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

马克龙曾呼吁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3.5%,斯塔默也承诺向乌克兰提供16亿英镑军援。但口号背后的现实却是:欧洲既无能力,也无共识。

能力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军工产能的“致命短板”。

欧洲的军工体系早已萎缩。

法国达索、英国BAE等企业虽能生产先进武器,但整体产能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需求。

欧盟委员会承认,欧洲军购订单的60%流向了美国企业,连德国国防部长都抱怨“欧洲军工厂连炮弹都造不赢”。

欧洲还有一个模糊的战略目标,欧洲支持乌支持,到底是要“帮乌克兰打赢”还是“为谈判攒筹码”?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就质疑:“继续军援是否意味着让乌克兰人送死?”

而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则坦言:“欧洲根本撑不起乌克兰。”

目标都不一致,何以谈行动,若欧洲无法尽快在军费、产能、指挥权上达成一致,所谓的“志愿者联盟”终将沦为笑柄。

正如英国前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所言:“现在的讨论全是空谈,连作战目的和规则都没搞清。”

3月27日的巴黎峰会,暴露了欧洲最深的困境,失去美国支持的欧洲,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或许,欧洲需要的不是另一场峰会,而是一次彻底的“战略觉醒”,抬头看看东方,那里才是正确的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