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半夜拆房,可曾见过跨区拆塘?2021年8月13日深夜,重庆璧山区大路街道办的推土机,愣是跨区冲进沙坪坝陈家桥街道,把万朝林夫妇的鱼塘碾成了“海鲜大排档”——37万斤鱼连夜“放生”,数百人提桶抢鱼好不热闹。更恼火的是,这场强拆连续剧演了四年,街道办从“铁腕执行”到“哭穷赖账”,愣是把法治剧本演成了荒诞小品。这出"环境保卫战",到底是整治了环境,还是整没了民心?
从“致富带头人”到“强拆对象”
大禹治水尚知疏堵结合,今人拆塘倒像在玩消消乐。当年镇长开车接夫妻俩考察时,说的是“三十年承包放心干”;十四年后街道办深夜拆塘时,喊的是“环境整治必须办”。这剧情反转比川剧变脸还快,活脱脱现实版《让子弹飞》——当初招商引资像张麻子发钱,如今强拆倒成了黄四郎收网。鱼塘主捧着盖红章的合同欲哭无泪:早知街道办的承诺像重庆火锅里的毛肚——涮两下就缩水,当初还不如改行卖凉粉!
打赢了官司,却打不赢“无钱支付”
2022年法院判决强拆违法时,街道办的表情估计比朝天椒还红;2024年判赔379.9万时,他们瞬间切换成“钱包比酸辣粉还酸”的苦情戏。老百姓好不容易拿着胜诉判决书,街道办却祭出“无钱支付”四字真言。望着墙上挂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横幅,真不知这文明是写在墙上,还是刻在百姓心坎上。
整治环境还是干群关系
想起《山海情》里扶贫干部带村民挖水渠的镜头,再看如今推土机平鱼塘的画面,真叫人恍如隔世。前者是滴汗润黄土,后者是铁臂碎碧波;前者攒的是民心厚度,后者冲的是政绩速度。当治理智慧退化成机械执行,当群众路线异化为推土机路线,这样的环境整治,整治的到底是环境,还是干群关系的最后防线?
从“推土机速度”到“蜗牛式赔偿”
强拆时街道办效率赛过轻轨穿楼,三更半夜搞突袭;赔钱时却慢过长江索道检修,一句没钱竟拖了四年。这速度反差,像极了重庆的夏天——暴雨来时淹车库,晴天到了晒破路。更绝的是跨区执法的脑回路:璧山的干部管沙坪坝的塘,莫不是把行政地图当拼多多砍一刀——随便跨界还得红包?
379.9万赔偿款的“镜花水月”
判决书上的数字再漂亮,抵不过街道办一句“账户比洪崖洞还空”。万家夫妻拿着法律白条,倒像是捧了碗小面——闻着香,吃不饱。这场景让人想起《茶馆》里的经典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如今街道办把“依法行政”改成了“依拖行政”,倒也应了重庆言子儿:“摆起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就是不上菜!
尾声:
解铃还须系铃人,治标更要治本心。与其让推土机在鱼塘边耀武扬威,不如让干部们到田埂上沾沾泥土味。基层治理不是打地鼠游戏,不能见问题冒头就一锤子砸扁。须知真正的环境整治,既要整山水林田湖,更要治官僚主义毒。当干部们学会用绣花功夫做群众工作,鱼塘里漾起的,才会是干群同心的涟漪。
听说街道办至今还在掰扯"程序合法"。要我说,程序再完美,抵不过民心这把金标尺。基层治理这本经,光会念"拆"字诀可不行,得学会写"人"字篇。毕竟,推土机推得平鱼塘,推不平民心这道坎。什么时候街道办的考核指标里,能把"群众笑容指数"放在"拆迁进度表"前面,这塘里的水,或许才能真正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