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与扶贫婚姻的较量:当爱情被称斤论两


深更半夜,村头的老槐树下蹲着个黑影,烟头一明一暗闪着红光。

老张把旱烟杆子磕在石头上,火星子溅起来又落进泥里。

屋里传来闺女小芳压着的哭声,像钝刀子割在他心口上——亲事又黄了,就为凑不齐那50万彩礼。

媒人临走时甩下一句话:“养闺女不就是为了换钱?”

老张攥着烟杆的手直哆嗦,想起小芳出生那天,接生婆说“是个丫头”,他乐得给全村发红鸡蛋,哪想到二十多年后,亲闺女倒成了别人嘴里的“货”。

这年头,彩礼早不是红绸子包着几块银元的心意了。

江西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1888万彩礼”虽然是编的,可戳疼了多少人的心窝子。

隔壁村老李的儿子去年娶媳妇,亲家开口就要“三斤三两”——百元大钞称三斤三两,足足15万。

老李把牛卖了,粮食粜了,最后连老伴的银镯子都熔了,婚礼当天亲家母摸着金镯子笑得见牙不见眼,老李却蹲在灶房啃冷馒头:“这哪是结亲家,简直是签卖身契!”

彩礼咋就变味了?

早年间送彩礼是图个吉利,两床棉被加对银簪子就能把新媳妇接进门。

现在倒好,彩礼单子比高考志愿表还复杂:得“万紫千红一片绿”(五块十块铺满床),要“一动不动”(车房齐全),还得“离娘肉”(整头猪扛到丈母娘家)。

河南有个村儿更绝,直接贴出彩礼价目表:本科毕业加五万,在县城有房再加八万,独生女还能溢价30%。

城里人总说农村人封建,可这攀比风气比城里的股票涨得还猛。

甘肃有个光棍村搞出“新娘预购制”,先交20万定金才能排队相亲;山东二婚的彩礼比头婚还高,中介明目张胆打广告:“离异特惠套餐,包教婆媳相处”。

最扎心的是河北老张,儿子相了十二回亲,见面礼都花了万把块,最后为凑30万彩礼借了高利贷。

婚礼第二天小两口就被催债的堵门,新媳妇抹着眼泪说:“这日子还没过就先背座债山。”

撕开面子看里子

说到底,还是穷闹的。

村里养老院空着,卫生院缺药,老人指着儿子养老,儿子指着彩礼娶媳妇。

江西有个大娘说得实在:“收彩礼就像买保险,闺女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万一在婆家受气,我好歹能喊一嗓子‘这闺女是我花钱养的’”。

可这“保险”买得人心疼——皖北老王家为给儿子凑彩礼,把闺女逼得连夜坐火车逃去深圳打工,站了十八个小时,怀里就揣着本高中课本。

年轻人也不是没反抗过。

云南有对小夫妻把彩礼变股金,女方家收的18万投进村合作社,每年分红8%;浙江姑娘小雅结婚时啥彩礼没要,就让丈夫写了封保证书:“往后吵架不准摔碗,半夜得给我煮红糖水”。

开始她爹举着扫把要打断她的腿,后来小两口开饭馆挣了钱,老爷子逢人就嘚瑟:“我闺女嫁的是人,不是钱匣子!”

破局的路在哪儿?

上头不是没想法子。

江西搞过“零彩礼”奖励,彩礼不超过3.9万的家庭孩子能优先上学,结果一年不到就黄了——有家长撇嘴:“上学能当饭吃?闺女嫁低了在村里抬不起头”。

甘肃更狠,直接把彩礼限高写进村规,超过五万全村不去喝喜酒。

还真有愣头青试了,婚礼当天就新郎新娘对着祖宗牌位三鞠躬,半年后小卖部进货的钱都是小两口一起挣的。

老张最后干了件让全村瞪眼的事。

他把50万彩礼原封不动退回去,就留了副银镯子给闺女:“你妈嫁我那会儿,连镯子都是借的……日子是俩人过的,别让铜臭脏了心。”

婚礼那天没摆酒,小芳穿着她妈当年的红褂子,女婿蹬着三轮来接亲,车斗里铺满野菊花。

村口嚼舌根的说寒酸,老张叼着烟杆笑:“寒酸?我闺女眼里有光呢!”

天价彩礼的戏码还在各地上演,但总有人不信邪。

彩礼本应是锦上添花的彩头,咋就成了检验真心的秤砣?

或许就像村头老墙上刷的那句褪了色的标语——“幸福不是钱摞起来的,是手牵手走出来的。”


喜欢就关注,分享!

请点击下面红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