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如此形容人生“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用这句话来诠释人生不同阶段对孤独的理解,也恰如其分。
年轻时,我们视孤独为洪水猛兽,忙着用各种方式维系人际关系,只为摆脱孤独。
经历了关系带来的伤痛与迷惘后,我们又试图刻意远离人群,以回避更深的孤独。
直到最后,我们终于意识到,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的,这与身边有没人相伴并无关系。
既然灵魂只能独行,何不坦然以待。
当你能做到喧嚣中自洽,独处时丰盈,也就抵达了孤独的最高境界。
01
喧嚣中自洽
常听人感慨: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但其实,身处烟火红尘,没有人可以完全活成一座孤岛。
若为了逃离生活的喧嚣而一味消极避世,反而会让自己难结善缘,难有立足之地。
想要活得从容,我们该做的是坦然应对世事,做个合群却不从众的人。
在上海书画界,陈翔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副院长,他无论做管理还是与人打交道,都从善如流,让人倍感亲切。
但在绘画专业领域,他又是个特立独行的“顽固派”。
画坛历来以水墨写意画为主流,他却坚持钻研青绿山水画派,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
为此,身边很多师友都给他提过意见,而他的回应就是笑着感谢,然后依旧做自己热爱的事。
他想用自己的创作来探索,青绿究竟能不能反映出水墨的最高境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因他不随波逐流,才凭借别致的画风,成就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很多人以为,只有远离人际纷繁,才能随心而活。
然而不曾入世,何谈出世?
身体栖居于群体的同时,又能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才是智者的处世智慧。
2012年,作家麦家为发现培养更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决定创办公益书店“理想谷”。
在理想谷,他经常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也很乐于和大家一起交流文学创作的经验。
可与此同时,麦家又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保持距离。
为了不被他人影响写作节奏,他辞去浙江省作协主席一职,关闭了有700万粉丝的微博。
只要一投入工作,他就会自动屏蔽外界各种声音,拒绝掉所有应酬。
在他看来,开启写作的过程,就是一场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仪式。
诚如有句话讲: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融入人群与保持自我,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合群是为聚力,独立是为守真,成熟的人有将其兼收并蓄的智慧。
哪怕世事再多纷扰,我亦不困于其中,只以坦然自洽的状态,炼就不盲从不迷失的笃定。
02
在独处中丰盈
心理学上将人的孤独感分成两种“消极孤独”和“积极孤独”两种形式。
前者指的是,自身不愿意却被强迫性地陷入孤立,这样的孤独感往往与各种负能量相伴。
后者源于人们自愿选择的独处时刻,会不断给人带来积极的能量滋养。
用《半山文集》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人都抵达过那个叫孤独的驿站,却因对孤独的理解不同,再由此而分道扬镳出发去往不同地方 。”
孤独本是人生常态,但对孤独的不同态度,却决定了你是活得精彩还是沉沦。
作家李娟的一生,是与孤独为伴的一生。
她生长于阿勒泰深山,那里离县城200多公里,一到冬季落雪的季节,就只剩无边苍茫。
这样的孤寂在长期生活在热闹城市里的人看来,或许难以忍受。
但对李娟而言,却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子。
她喜欢一个人深入远野中散步,或跑到戈壁无人的山坡上读书、看云、听风。
而幽远空旷的大自然,不仅给了她宁静思考的空间,更赋予了她源源不断的思绪和灵感。
20岁那年,她开始执笔写作,写得越多便越沉浸其中,体味到反复梳理与探索自我的乐趣。
三年后,李娟写就首部散文集《九篇雪》,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道:
“不是要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尊重孤独。”
孤独就是这样,你抗拒它,它就会淹没你。
学会转念,接纳孤独,你自会发现,所有的独处瞬间,都可以成为明心见性的开始。
画家蔡志忠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关掉手表、手机等所有电子产品,进行“闭关式创作”。
他可以长达58小时一直坐在椅子画画,也可以一个多月不与外界联系,不说一句话。
对他而言,孤寂是创造力的源泉,把焦点完全放在作品上,冥想于一处,下笔便可如有神助。
“那种快乐就像一个农夫秋天收割稻子,用镰刀把稻子割下来的愉悦声音。”
导演饺子为了学习动画制作,在家宅了整整三年零八个月。
那些日子里,每天与他相伴的,只有键盘敲击声与铅笔摩擦镜稿的沙沙作响。
外人无法理解他怎么挨过这些枯燥练习阶段,他却乐此不疲。
经由沉静努力的时光,他最终完成了从普通医学生到知名导演的跨界蜕变。
很认可这句话:每个牛人,都有一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敏感脆弱,不是因为无人相伴,而是自身内核不稳,无所依附。
与其向外求,不如向内看,把独处当成契机,去不断沉淀智慧,提升认知,强大心性。
你享受的孤独多一分,就离生命的丰盛与圆满又近了一步。
面对无常世事,任何刻意而为的逃避或对抗,都只会带来痛苦。
真正高级的境界,是让自己练就既能领略尘世繁华,又能保持内心超脱的能力。
与人相处时,自洽安然;无人在侧时,自享清欢。
哪怕身处俗世洪流中,只要懂得与万事言和,心不挂碍,自可活出独属于你的超脱与自在。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