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9 日上映的科幻电影《坍缩》首日票房破 7 亿,但被观众发现多个镜头存在 AI 换脸痕迹,引发全网热议。片方次日承认因主演档期冲突,使用 AI 技术修复了约 10% 的镜头,此举在影视行业内外掀起 “演员是否会被算法取代” 的激烈讨论。



观众指出王一博饰演的 “陆沉” 在部分特写镜头中出现 “眼神失焦”“面部肌肉僵硬” 等异常,片尾字幕 “特别出演:深度合成模型 3.0” 被解读为变相承认 AI 参与创作。技术专家分析称,这些镜头采用了动态捕捉 + AI 纹理生成技术,但在表情过渡和光影衔接上仍存在瑕疵。



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表声明,强调 “AI 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创作主体”,呼吁建立演员数字形象使用规范。32% 的购票用户表示 “若提前知晓 AI 换脸将放弃观影”,要求片方在宣传中明确标注技术使用情况。某导演透露 “剧组正在测试‘数字演员库’,可根据剧本自动生成角色形象”,引发 “流水线造星” 担忧。



首映礼现场临时取消王一博连线环节,改为播放提前录制的 VCR,被质疑 “逃避技术问责”。出品方华策影视开盘跌 3.2%,投资者担忧 “技术争议影响 IP 价值”。网友翻出 2023 年 “AI 换脸伪造王一博陪酒视频” 旧案,对比此次事件,感叹 “黑产技术洗白上岸”。



2020 年《我的奇怪朋友》因资金断裂导致 AI 换脸结局,2023 年《庆余年 3》肖战角色遭 AI 复刻引发骂战,此次《坍缩》争议被视为 “数字演员滥用的第三次警示”。



这场风波本质是影视工业化与人文价值的碰撞:当算法能高效复制演员形象,创作初心与观众情感联结将面临严峻考验。正如陈道明在影协会议上所说:“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而非消解人性温度。” 未来如何平衡科技赋能与艺术本质,或将成为影视行业变革的关键命题。



老铁们,你们了解王一博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