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苏联死了,日本废了,欧盟躺了,英国从“帝国”变“小弟”了……你说这是谁干的?基辛格一语道破——美国已经搞垮了4个“老二”。可如今中国来了,这回“老大”怕不是要反被干!



美国的“潜规则”有点脏

世界强国史看似风云变幻,其实背后有条潜规则,那就是:谁敢成为“老二”,就得提防“老大”掀桌子。这个“老大”,就是美国。从1945年胜利归来那刻起,他的对手名单上,就总少不了那个紧追不舍的“第二名”。

苏联,曾是唯一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可这老对手最后怎么了?1991年,轰然倒塌。而这场倒塌,早在1947年就埋下伏笔。

那一年,杜鲁门在国会宣布“遏制共产主义”,史称“杜鲁门主义”。从那时起,美国动用了全套手段:军事围堵、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全面围剿苏联。从柏林封锁到朝鲜战争,从中东角力到越南泥潭,美苏全球对峙愈演愈烈。



最关键的一步棋,发生在1983年。那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全国讲话,正式启动“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战”——要在太空部署激光武器、反导系统,拦截苏联导弹。

面对这场新型军备竞赛,苏联被迫应战,军费一涨再涨,到1985年已占GDP的25%。为了维持核威慑,苏联不得不削减民生支出,社会不满情绪迅速膨胀。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红色旗帜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美苏争霸的结局说明一点:在美国眼里,“和平共处”只是过渡,遏制对手才是常态。只要你试图挑战它的权威,就会被拖入无底深渊。而“星球大战”——虽未真正建成,却足以用虚晃一枪耗死对手,这就是美国霸权的狡猾之处。



英国,是另一个被“温水煮青蛙”煮下王座的典型。

别忘了,二战时英国可不是配角。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到诺曼底登陆,从北非战役到解放巴黎,英国军队几乎参与了每一个主战场。可等到战争结束,全球格局重划,“日不落帝国”却迅速淡出舞台。

1944年,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美方主导通过了一个划时代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钩。从此,美元成为世界锚定货币,英镑地位一落千丈,伦敦金融城也逐步让位给华尔街。

战后的英国元气大伤,国内重建急需资金。于是求助美国,换来的是马歇尔计划“苛刻贷款”:要求英镑自由兑换美元、取消贸易管制、放弃殖民垄断市场。这相当于自废武功。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成为英国衰退的转折点。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色列联合出兵。战事初期顺利,但美国强烈反对,直接冻结英国外汇,逼迫其撤军。

这一战后,英国外交政策全面转向“追随美国”。“特殊关系”成了遮羞布,英美主从关系实锤落地。英国逐步放弃殖民地,1960年代起陆续“放人”,印度、马来亚、非洲各国相继独立。

到1970年代,英国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外围代理人。金融、军事、外交几乎全线对接华盛顿。真正的“老二”,已经彻底变成了“副官”。



日本从天堂跌进“失落三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是全世界最耀眼的经济明星。

彼时,日本GDP仅次于美国,年均增长超过5%。其制造业、汽车、电子、半导体全球领先,索尼、东芝、丰田风靡世界。

东京地价贵得离谱,皇宫土地估值超过整个美国加州。日企甚至豪掷7.8亿美元买下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引起华盛顿极度警惕。

于是,美国出手了。



1985年9月,《广场协议》在纽约签署。美、英、法、西德、日本五国同意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协议生效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240迅速升至1:120。

表面看,日本升值后可缓解贸易顺差压力;实则是一场经济陷阱。出口企业利润骤减,日本央行被迫放水救市,引发房地产、股市双泡沫。

1989年,日经指数飙到38957点,东京房价涨幅高达300%。同年12月泡沫开始破灭,1991年彻底崩盘。日经指数两年内跌去一半,房价腰斩,银行坏账激增。

此后,日本进入漫长的通缩与经济停滞。即便多年后实现复苏,也再未回到全球第二的位置。直到今日,日本依然受制于美国政策影响,经济金融仍被美元体系所控。



从天堂到地狱,不过一纸协议。美国精准打击了这个“太快崛起”的老二,刀法稳准狠,一击毙命。

欧盟是美国亲手扶起来的伙伴,结果在关键时刻,却成了牺牲品。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全面爆发。美国第一时间援乌、制裁俄罗斯,要求欧洲国家同步跟进。德国冻结“北溪-2”天然气管道,法国减少核电依赖,意大利削减俄天然气进口。

结果,欧洲能源供应全面告急。天然气价格飙升540%,家庭取暖费用上涨三倍以上。工业生产受限,大量企业减产、停工。德国巴斯夫、英国Ineos等化工巨头外迁,制造业被迫“外包”美国。



同年夏天,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长2.5倍,对欧报价为国内市场四倍。欧洲人不仅“挨冻”,还要高价买美气,美国“能源军火商”笑开了花。

与此同时,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企业巨额补贴,吸引欧企迁厂设点。大众、奔驰、法国施耐德等先后宣布赴美建厂,欧洲产业空心化加速。

不仅经济受创,政治裂痕也浮出水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战略自主”,德国却因能源依赖裹足不前,“老欧洲”与“新欧洲”在对美关系上分道扬镳。

欧盟原本想在中美之间扮演“第三极”,结果沦为美国战略“打手”。被拖入冲突,伤的是自己,赚的是别人。



中国不是“接班”,而是“改剧本”

说了这么多“老二”的惨剧,现在该轮到中国了。但我们要说的是——中国不是“接班”,而是“改剧本”。

2018年3月,美国挥舞“301大棒”,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贸易战全面打响。按照美国惯例,这一套“经济战+科技压制+外交围堵”的老路,又准备拿来“遏制中国”。

但结果出乎他预料。



中国迅速反制,对美农产品、飞机、汽车等同步加税。并且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东盟、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制造业回流、数字人民币试点、供应链自主化全面加速。

到2023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38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人民币跨境结算突破6.7万亿元。

2023年5月经济学人网站刊发的基辛格的专访中,百岁基辛格直言:“作为历史演变的结果,他们最终将取代我们。”



中国不仅是第二大经济体,更拥有完整产业链、14亿人口大市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

更关键的是,我们并不想取代美国,而是要推动去美元化、多极化、本币结算,构建新秩序。

这不是软柿子,这是编剧。美国再搞“打压剧本”,可能连观众都要换台了。

参考资料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强国兴衰规律看我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人民日报-2018-09-11

基辛格:美国不应一门心思搞垮中国,必须承认中国也要维护自身利益-观察者网-2023-05-2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