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里面,廖汉生是比较特别的一位。1955年大授衔之前,他就已经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了,并且按照战争年代的过人资历,授予上将军衔也没什么问题。原本他也确实在上将候选人名单里,奈何廖汉生是贺老总的外甥,贺龙非常“大公无私”,主动请求将廖汉生的军衔降一级,最终只评为中将。
廖汉生性情豁达,对此并不在意。但将军有个特点,就是脾气大、“爱吵架”。廖汉生曾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按说在我军的高级政工干部里面,脾气温和、讲究方法的居多;廖汉生却算是个特例,几乎一点就着。
彭德怀担任解放军副总司令期间,直接领导过廖汉生,当时彭总兼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廖汉生是一纵政治委员。这么大的首长兼任野战军司令,下面的将领大多十分敬畏。可廖汉生不唯上,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仅1947年这一年内,他就跟彭德怀吵过两次架,这不是一般干部能做得出来的。
榆林战役时,西野一纵攻城不力,影响了战役进程,彭德怀为此大发雷霆,在电话里劈头盖脸地教训廖汉生,说到激动处还捎带上了贺龙的名字,因为彭总接手的是贺龙留下的老部队。
正常的批评,廖汉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战果不佳。可彭总的话似乎有些“超纲”了,廖汉生当即怼了回去,说贺龙的队伍没有!说罢,便摔了电话。气头上的廖汉生,顾不得什么上下级关系。贺龙可是老领导、还是自己的舅舅,廖汉生能让彭总随便说道么?
孬种
这件事过后,彭总倒是没有追究,他比较喜欢廖汉生这种有话直说的爽快劲。但后者也只是收敛了一小段时间,同一年10月西野攻打屯子镇,又出了新状况。一纵因为协同沟通出现问题,提前撤退了,遭到彭总严厉批评。
廖汉生在会上“发作”了,这次被怼的还是彭德怀。原来之前在指挥战役时,为提高效率,彭总没有对贺炳炎、廖汉生下命令,而是跨了两级直接找到一纵的团级部队;后来正因为各单位沟通不畅、传达不到位,一纵首长才决定提前撤了,彭总的这种“不拘小节”的做法,难说没有责任。
廖汉生看着彭老总,毫不讳言:你越级指挥犯了大忌,都直接指挥到团长了!那我们这个纵队司令部还留着干什么?是你把队伍的作战思路给搞乱了,跟着你,我算是干不了!见搭档这么强硬,一旁的贺炳炎也情绪激动起来,同样提出“辞职”。
这次跟上回争吵的性质可不一样,显然矛盾升级了,现场干部们面面相觑,气氛紧张极了。彭总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点怔住了。后来幸亏贺老总来了,严厉批评廖、贺二人不尊重首长:彭总骂几句怎么了?骂也是为你们好,军人执行命令没有价钱可讲!
贺龙讲话是很管用的,尤其是对廖汉生。冷静下来的廖政委,拽着贺炳炎去找彭总道歉,还说要写书面检讨,彭总却一笑而过,表示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你俩不必小题大做。“不打不成交”,后来廖汉生与贺炳炎,都成了彭德怀非常信赖的将领。
建国以后,廖汉生的脾气还是那么硬,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丝毫改变。六十年代担任北京军区政委时,他跟搭档杨勇之间有过多次摩擦。杨勇上将的军内履历,其实要略强于廖汉生,在军区内的话语权也更高一些。
有一次军区开会,大家依次汇报工作。杨勇有个习惯,就是随时随地批文件,开会时他也在看材料,相当于是一心二用。其他人不敢对司令员说什么,廖汉生却看不下去,认为这是不尊重同志。
尤其是一位副司令讲完话时,会场鸦雀无声,因为大家都等着杨勇司令员做决策。结果杨勇看文件入了神,没听清楚对方说了什么,过了好一会才抬起头来,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你把刚才的事,再给我讲一遍。
下属刚要复述,廖汉生皱着眉头打断了他,并且看着杨勇说道:杨大司令啊,人家讲得清清楚楚了!是你自己不认真开会,凭什么让人再讲一遍?大家都等着你一个人,这样合适么!
当着许多下属的面,显然杨勇很下不来台,便跟廖汉生嘟囔了半天,廖汉生同样没含糊,争得面红耳赤。在众人劝解之下,会议勉强继续进行,当然最后也没能讨论出什么,草草结束了。
北京军区因为位置原因,很受中央重视,廖汉生跟杨勇吵架的事情,不久后便传到了毛主席耳中。主席心细如发:杨勇和廖汉生,早年不是来自同一支野战军的干部,现在到北京搭班子,是一对新组合。毛主席担心两人不和,会影响北京军区的重要工作。
后来毛主席在一次会议间歇,专门把杨、廖二人叫到身边,十分关心地说道:你俩为什么吵架呀?团级才能有力量嘛!以后不要闹了,要互相体谅、互相配合好。
廖汉生闻言大惊,自己跟杨勇争吵的事,竟然连毛主席都知道了,还单独找他俩调和!廖汉生满脸通红,觉得搞成这样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有负领导信任,杨勇也同样很惭愧。
事实上,这对搭档都很顾全大局,早就私下谈心解决了,此时已明显缓和。现在听毛主席这么一说,两人赶紧向他道歉:让主席不省心,太不应该了。此后杨、廖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再没有发生什么言语冲突。
廖汉生在七十年代,还担任过南京军区政委,与另一位名将丁盛搭班子。丁盛打仗是把好手,但在政治上不敏锐,1976年夏季私下接触了上海造反派的一些人。后来东窗事发,77年被撤掉了大军区司令员职务,并且失去自由数年,最终在审查结束后开除党籍。
丁盛的案子,在军内算是个禁忌,当年没什么人敢帮他说话,因为直接跟“两案”相关,是非常敏感的。虽然他本人多方申诉,但结论始终无法改变,1999年丁盛在广州郁郁而终。
廖汉生晚年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之一,但他快言快语的风格没有改变。1993年廖汉生的回忆录出版,在书中敬称丁盛为“丁司令员”。这个称谓不一般,因为丁盛是犯了错误离开军队的,军内除了廖汉生外,没人敢用书面形式这样称呼丁盛了。
更关键的是,廖汉生在这本书中,质疑了丁盛与相关人员接触时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提到:76年10月相关集团主犯被抓了,第二天中央便通知各军区首长进京开会。通气过后,丁盛的状态依然非常放松,在宾馆的浴缸里泡澡,泡着泡着还睡着了,这一幕刚好被廖汉生看见。一个人若是心里有巨大压力,似乎很难做出这种举动。
廖汉生与丁盛近距离共事过,彼此之间还是有了解的。虽然76年丁盛在具体事件的细节处理上不成熟、见了不该见的人,但廖汉生认为他或是无心为之,不一定真的参与了阴谋活动。廖汉生的回忆录,有20多页内容,不避忌讳地提到过丁盛。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廖汉生的真性情可见一斑。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