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燕梳楼主
3月27日,乌克兰和安全国际会议闭幕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德国总理朴尔茨等三十余国领导人共同发出明确信号:在实现“明确和平”之前,欧洲不会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反而将考虑加大施压力度。
这场被视为欧洲“意愿联盟”关键会议的召开,正值美俄就黑海停灭协议展开试探性谈判的敏感节点,集中展现了欧盟核心成员国在对俄政策上的协同立场,以及欧美之间渐显的战略分涉。
本次会议是继2月巴黎紧急峰会和3月伦敦会议后的第三次重要协调,标志着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合作机制化过程。
来自北约、欧盟的高层代表与30余个国家代表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瓦析:一是延续对俄制裁的必要性,二是构建乌克兰战后安全保障框架。
马克龙在开场致讯中强调,会议旨在“为持久和平培建制度基础”,而维持对俄经济压力被视为“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框架的关键工具”。
作为主办国,马克龙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当前不是取消制裁的时机”,强调与会各国“一致认为需维持现有制裁强度”。
他特别指出,制裁的解除必须与“可验证的和平迁程”挂钩,而非基于单一停灭协议。
德国总理朴尔茨的表态充满危机意识,称取消制裁将是“严重错误”,并警示“只要和平未实现,结束制裁便毫无意义”。
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表态最为激进,提出“不仅不应放松制裁,更要加大力度”。他将制裁视为“迫使俄罗斯接受公平谈判的唯一权械”。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峰会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在回应美国对俄政策的调整。
特朗普政府正考虑解除部分对俄制裁,以换取黑海停火协议,而欧洲则坚持高压制裁,担心俄罗斯会利用短暂的经济喘息机会重整军备。
马克龙虽未直接批评美国,但他强调“解除制裁的条件需国际社会共同认定”,显然是对美方的警告。
而朔尔茨则更为直接,强调“欧美必须统一立场”,暗示德国可能在未来的对俄政策上发挥更大主导作用。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支持欧洲立场,认为“制裁是少数能有效迫使俄罗斯妥协的工具之一”。
他的表态反映出乌克兰对欧美态度分歧的担忧,也说明基辅当前更依赖欧洲的持续支持。
除制裁外,峰会还提出了“欧洲保障部队”计划,由英法牵头,主要负责训练乌军和保护关键基础设施。
然而,这一计划在实际落地方面困难重重。
意大利、克罗地亚等国明确表示不会派遣地面部队,部分中东欧国家则主张“仅限于非武装顾问”,这使得保障部队的规模和功能大打折扣。
虽然马克龙强调“无需美国同意”,但欧洲内部普遍认为,如果没有美军的战略背书,这支部队的威慑力将非常有限。
俄方已表态,任何外国部队进入乌克兰都可能引发局势升级,这让欧洲在执行该计划时不得不考虑俄罗斯的潜在反制措施。
巴黎峰会确立了欧洲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的长期战略,这一决策不仅会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也将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来看,欧洲的强硬立场可能阻碍美俄停火谈判,使俄乌冲突继续延烧。
但从长期看,持续的制裁将加大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迫使其加速“去全球化”,同时也会推动欧洲在能源和防务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然而,制裁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欧洲自身也在承受制裁的反噬效应,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外流等问题日益突出。
巴黎峰会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欧洲不会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制裁俄罗斯的政策将长期化、制度化。
然而,制裁究竟是推动俄罗斯妥协的杠杆,还是让冲突僵局持续的枷锁,仍有待时间检验。
欧洲当前的策略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在维持制裁压力的同时,避免欧洲自身经济受到过度损害;二是在美俄谈判可能推动停火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欧洲不会在关键决策上被边缘化。
此次峰会不仅是欧洲对俄政策的再确认,也标志着其试图在全球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
然而,这条道路布满荆棘,欧洲究竟能否在战略自主与现实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个未知数。
而乌克兰到底听谁的?恐怕泽连斯基可能也没想好,毕竟泽连斯基还在考虑是否签署矿产协议!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