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因为药物的研发,大部分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碰”出来的。这就导致新药的副作用,就像是在开盲盒。所以在吃药这方面,建议你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举个例子,肿瘤免疫疗法就是在阴差阳错中,被科学家发现的。在1891年,库里当时是纽约肿瘤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在查阅医院记录时,发现有一个患者的肿瘤,在得了一种急性炎症后,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就引起了库里的兴趣,他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炎症激发了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癌细胞。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第一个没有直接针对肿瘤的抗肿瘤药就诞生了,这就是肿瘤免疫疗法。它的原理,就是通过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来更好地杀灭肿瘤。所以你看,免疫治疗的诞生其实是有点误打误撞的。不过,免疫疗法有个特别大的缺陷,就是它的副作用很像开盲盒,要么就不发生,要发生就很要命。而且现在也没有太好的手段,可以判断一个人使用免疫治疗后,会不会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就越不清楚谁能获益,谁更容易发生风险。

插句题外话。有些人认为,副作用越严重的药,是不是就说明药物的效果也就越好?其实不是,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它们之所以同时会出现,只是因为一种药物所作用的“靶点”,可不只有你希望起效的部位,它针对的其实是身体上所有部位。举个例子,这就像在学校里,你大喊一声王涛,有可能会有很多个叫王涛的,都回头看你。

严格来说,不存在没有副作用的药。我们选择一种药物服用,是因为这个药物能解决的问题很确切,并且它的副作用,我们也可以承受。有的时候,副作用甚至还刚好能治疗另一种疾病,例如我们熟悉的伟哥。它本来是一个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它还能让男性的表现更好。所以你看,在这里副作用甚至变成了好的作用。所以,当你听到一个药物宣称自己毫无副作用,你就需要警惕了,因为它要么是虚假宣传,要么是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当然,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副作用,尤其是那些写在药品说明书上长长的副作用,能写出来的都只是曾发生过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一个药物多次出现严重的副反应,这款药物是会被撤市处理的。



不建议你贸然尝试新药,除了未知的副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一个药物,换一个人种,效果都不见得一样。人种在药物的临床试验当中占据非常大的权重。一个药物是否在我国的人群当中有效,其实是需要以我国本土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来做临床试验的。举个例子,在我们胸外科领域有一种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我认为这是一种“神药”,因为它可以让很多晚期肺癌的患者长期生存,甚至有些人吃着吃着肿瘤都没了。但这种药物刚刚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效果,还险些被撤市了。这是为什么呢?

后面科学家才发现,原来这药起效和基因有关。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80%以上都有效,而没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近乎为0。那为什么这药对美国人没用,对我们中国人却有奇效呢?原来啊,是因为美国人种的基因突变率低,而我国的基因突变率高,特别是我们国家女性患者的突变率甚至超过了50%。所以假设你希望吃一种国外的新药,你就需要查一查,它在我国人群当中有没有进行临床试验。这能帮助你判断我们吃了之后效果如何,会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出现。

我们可以再回应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仿制药。有的人觉得,一些进口的药物太贵了,用仿制药行不行?坦白说,仿制药虽然理论上可行,但仿制药的工艺是否可靠,早已超出了我作为临床医生的医学范畴。一般来说,做仿制药必须等原创药物的专利有效期到期了之后,才可以用同一种化合物进行生产。但是所有的原创药物,除了化合物发明专利之外,大概率还会有工艺流程的专利、晶型的专利、制剂的专利等。

举个例子,就拿晶型来说。晶是水晶的晶,型是类型的型。不同的晶型在体内溶解和吸收的速度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不信,可以拿点绵白糖和冰糖放在水里试试。虽然都是糖,但溶解的速率相差很大。原创药物的专利晶型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产成本等各个方面,肯定都有优势。这就让仿制药的生产厂家,只能在其他的晶型里挑选,然后通过制剂的研究,争取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我们知道,最终的效果不一定是一样的。

另外,原创药物有效,不代表仿制药就一定安全有效,有一个原因在于,原创药在化合物发明专利到期之时,就已经积累了大量长期临床使用的数据。医药人员对其药性、剂量、适用人群,包括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重要参数,都有很好的了解,所以用起来更放心一些。而仿制药只是理论上可行,甚至还没有经历太充分的市场验证,那效果势必要打个问号了。讲到这,第一部分“新药研发的故事”就分享完了。其实我刚开始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挺喜欢给患者开药物的。一方面是出于善意,患者说不舒服,我就希望他吃点什么,让他快点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展现自己的价值,毕竟我是医生嘛。

但当资历渐长,我慢慢开始变得保守了。为什么?因为有时候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药下去,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反应。这是我们谁都无法保证的。所以对于药物,特别是新的药物,我们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对副反应,得有充分的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