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的大主角——酒。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里,对于酒的记录和描述,要远远多于食物。去博物馆参观,也会发现,馆内收藏的酒器要多于食器。在古苏美尔语中,“宴会”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倒啤酒”。为什么酒在世界各地的宴会上都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呢?还是先从中国说起。我国酿酒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说是与种植农作物同步产生的,早在《诗经》里就有过记载。我们知道,很多文人雅士都有贪杯豪饮的习惯,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歌颂酒,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而且古代作品中描述喝酒的情况,有的时候听起来还挺吓人的。比如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能喝一斗酒。斗是一种计量单位,根据朝代不同,大概是半斤到一斤。宋代有个叫曹翰的酒量更大,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喝完酒后还在皇帝面前上奏,一连上奏几十条事情,而且事后全都记得一清二楚。其实古人之所以看起来这么能喝,是因为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早期的酒,一般都是粮食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这个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中的酒精含量,自然是不能和现在的白酒相比。烈性酒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最早不会超过南宋时期。
酒酿成时,汁液与渣滓混在一起,是浑浊的。如果经过过滤,除去渣滓,就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说浊酒、清酒。其中浊酒是比较低级的酒,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时候,通常伴随着悲叹、哀伤的情绪。比如杜甫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而清酒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过滤后去除渣滓的酒,也是比较高级的酒。而另一种意思则是专指祭祀所用的酒。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当渣滓还没有过滤掉的时候,就会泛出白色,因而浊酒又称为白酒。现在江南地区一些老人口中的“白酒”,就是古代所说的浊酒,而在北方地区,白酒这个词的意思早已发生了变化,指的是烈性的烧酒。
啤酒和白酒的发源不同。人类酿制啤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他们用水和烘烤过的大麦面包混合,再加上蜂蜜和椰枣,经过发酵和过滤制成啤酒。所以啤酒在当地也被称为“液体面包”。这种啤酒营养价值很高,富含B族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根据后来人的研究,这种啤酒的酒精含量大概在4%—5%。当时这种酒精浓度足以改变人们的知觉。所以,被广泛用于宴会娱乐,甚至是当做药品来治病。古巴比伦有个传下来的所谓的偏方:将啤酒和矿石粉、杜松子油混合,还特别注明,要在星光下晾一夜,然后边念动咒语,边擦拭患者的身体。
当时的人喝酒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他们会用一个个大罐来装酒,这些大罐都放在地上。在酿造的过程中,大麦的茎秆会漂浮在表面,人们就会捡起茎秆,围坐在啤酒罐的矮凳上,用长长的吸管直插底部,就这么吸着喝。这样一来,不但过滤渣滓的环节直接被省去了,据说还能让喝酒的人更快地感觉到酒劲。古希腊人喝的是葡萄酒,他们会将酒按照颜色分为三类: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琥珀酒;按照香味,则分为“泥土型”和“果香型”。他们在喝酒时,通常不是直接喝,而是要先把水和酒混在一起。在混合时,先要拿出一种叫做“双耳喷口罐”的容器,往里面加水,然后再加酒。古希腊人认为,只有野蛮人才会饮用不兑水的纯酒。我们不要嘲笑古希腊人酒量不好,中国古代也有特定容器用来调节酒的浓淡,很多博物馆当中都有一种叫“盉”的青铜器,外形上有点像茶壶。
说完世界各地的酒,我们现在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酒精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宴会都离不开它,让这么多人为之着迷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酒精能改变人的状态和知觉。这在人们普遍科学知识都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说是魔法般的存在了。人在喝醉了之后,对时间和空间的现实体验被改变,带来明显的情绪波动,还有很多地方的人认为,这简直是在和神明沟通。再加上宴会上的音乐、舞蹈、仪式和群体的力量,又反过来加深了这种体验。所以,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酒精的重要性与它在宗教中起到的作用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酒精还有一个现实价值,那就是经过发酵、蒸馏、过滤等一系列操作,能够杀死水中大量的细菌,成为一种健康的饮料。相比于直接喝井水、河水,要健康、更卫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地不但净化饮用水的技术落后,而且水源污染可以说是相当严重。就比如欧洲的中世纪,人们就经常把垃圾或者粪便倒进河里,规模还特别大。这样的水拿来直接喝,弄不好会死人的。而酒不但本身相对干净一些,而且本身还有杀菌作用。所以,它的现实价值也就被进一步放大了。
在这里,我们来破除一个网络传言,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国外很多地方的自来水都很干净,可以直接接着喝,而我们还得烧水,因为我们的自来水处理技术不如那边发达。多位高校或研究所的专家都澄清过,直到现在,全世界也都没有特别好的净水技术,不管从哪个地方的水管里接到的自来水,都不适合直接喝,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的人。他们直接喝,或许只是因为他们胆子大。这对我们也是个提醒,哪怕我们厨房里有最新款净水器,接下来的水烧开再喝也是相对健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