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毗邻武康大楼,是沪上人气颇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庆龄曾在此长期居住,该馆馆藏珍贵文物达万余件。
最近,新书《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出版面世,该书收录了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509通,相关来函5通,共514通,均由宋庆龄生前亲自保存。
《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辑释,中华书局出版)
3月28日下午,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暨《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来电辑释》新书发布活动在上图东馆七楼阅读推广区举行。这次活动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担任指导,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除了馆方、出版方、承办方三方领导及代表参加之外,上海文博系统、相关研究学会等也派代表出席。当天还举行了新书捐赠仪式和学术讨论。
馆方、出版方和承办方三方领导共同为新书揭幕
作为本书编辑委员会主任,据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倪一飞介绍,书中所收514通函电均为宋庆龄生前亲自保存,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从2023年起,在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专题工作组数易其稿,辑释成书,并委托中华书局公开出版发行。
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倪一飞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原党支部书记、本书学术顾问刘世襄代表辑释团队做了发言,重点介绍了所收函电从发现、整理到编辑的整个过程,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原党支部书记、本书学术顾问刘世襄
据刘世襄介绍,宋庆龄去世以后,在接收其遗物的时候,在她的卧室橱柜里就发现了这一批电报。当时作为文物登记时,取名为“1922—1923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这也是本书书名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开封,陆续做了近200通函电的初步考证工作。但1998年编辑出版《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汇编》时,没有收录已有的初步考证成果,而只是对函电的简单影印。此后考证工作因故暂停。到2023年,在上海宋研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的支持下,正式确定将500余通函电的考证研究作为一个课题,并组织成立了一个学术团队专门负责。团队对函电的释文重新做了全面考证,逐字逐句进行论证,之后又对释文进行考释,难度更大。团队几乎夜以继日,上下求索,以期找到蛛丝马迹来论证他们对疑点难点的推论。
在整理过程中,上海宋研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的领导,也多次参加编辑小组的讨论,进行指导。同时,团队成员也远赴广州、福建等“讨伐陈炯明”核心事件所直接涉及的重要地方,去挖掘第一手资料。
刘世襄表示,对孙、宋文物的研究还会继续,还在继续。这套书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希望有助于对孙、宋文物及其个人的研究有所促进。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总经理兼总编辑贾雪飞
作为出版方代表,据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总经理兼总编辑贾雪飞介绍,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做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8月14日,孙中山、宋庆龄辗转抵达上海。从1922年8月14日至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在沪期间紧密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讨陈为主要任务,组织东西路军队收复广州;二是持续“反直三角同盟”,以分化北方军阀;三是积极与中国共产党人接洽合作,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在沪的这200天内,收到了来自包括海外及国内各地的函电514通,以“讨陈”为中心,涉及军事斗争、政治纠葛、国民党改组、海外筹款等事项,部分函电上存有孙中山的亲笔批示。
贾雪飞回顾了函电的辑释过程,书中涉及的500余封函电,先由宋庆龄亲自保管,宋庆龄逝世后,一直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重点珍藏和保护。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于2020年开始启动函电的整理工作,2023年在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牵头,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组织研究力量,正式立项,对这批珍稀馆藏函电加以系统整理,包括实录电文、考释时间、地点、人名字号等;并补充了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将最近的孙中山研究成果融于函电的考释和研究之中。
与会人士合影
函电研究成果在确定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后,由中华书局申报,此出版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
据悉,目前出版的全五册为繁体版,业界人士关注的简体版预计最快将于今年7月份推出,争取在上海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并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做新书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