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民国,很多人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风花雪月的上海滩,歌舞升平一派纸醉金迷。

同时也是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从帝制迅速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系,可以说整个中国完成了翻天覆地的改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近代史开端时期,却仅仅只存在了38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的这个局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因素?



天崩开局

“打倒封建帝制!”

无数青年学生在街头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呼喊着,此时的清政府已经陷入了濒临垮塌的局面,但为了维护统治,依旧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前去镇压。

指挥这些镇压队伍的正是野心不断膨胀的晚清重臣袁世凯。

革命浪潮犹如洪水一般席卷而来,对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一部分的清政府的官兵选择倒戈加入革命队伍。

而武昌城的官员面对着革命的枪炮声被吓得抖如筛糠,迅速在手下的掩护下逃离此地。



整个武昌被革命的队伍顺利占领,接下来以武昌作为根据地向周边的地区发动攻击。

如此汹涌的革命队伍,很快就将清政府给冲击的粉碎,年幼的溥仪不得不退位。

关于溥仪的退位,袁世凯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在两头下注。

眼看革命浪潮无法阻挡,果断倒戈开始帮助推翻清政府,然而清政府虽然下台了,国家局面却变得更加复杂了。

各地军阀盘踞,此时只有袁世凯能够镇得住这个局面,孙中山自知当前自己的实力有限,如果自己担任总统,必然会引发国家更大的动荡,于是决定把的这个位置让给袁世凯去坐。



可是袁世凯根本的想法就不是民主共和,上位之后没多久他就龙袍加身,开启了自己当皇帝的美梦。

此时有很多势力被袁世凯牢牢地握在手里,这些人对于袁世凯的行为连连称赞,俯首称臣。

当然也有一身铁骨的英雄敢于站出来说不,蔡锷将军就是其中一个,尽管当时他已经在北京处在袁世凯的紧密监视之下,但是依旧通过各种手段逃了出来。

此后的时间里蔡锷一直在带领着队伍和袁世凯作战,袁世凯的队伍接连折戟,身边的那些人看到大势已去纷纷选择了离开。



最终袁世凯本人在重病缠身的痛苦中撒手人寰,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动荡,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正式开始。

其中有一些势力非常强大的军阀,比如说在东北地区盘踞的张作霖,靠着日本的支持手下是有人又有强,绝对是兵强马壮的队伍。

再比如吴佩孚孙传芳等人,更是依靠着合纵连横的战略占领了一大批地区。

远在广州的孙中山看到这个局面心中非常的焦急,想要出面北伐,但是因为各种问题的存在,始终没有成功。

于是在悲愤中孙中山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同志仍需努力。”



草草收尾

在其死后,手下的得力干将蒋介石立马开始组织队伍北伐,此时的蒋介石正是人生中意气风发的时刻。

骑在马上带领队伍宣誓,必定要平定这个乱世,在蒋介石的演讲下,北伐队伍群情激奋。

其中也有不少后来我党的将领在其中,北伐队伍迅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把武汉作为首要目标。

在攻打下来武汉之后又开始向周边的地区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北伐势头很猛。



但是偏偏在这个时期,蒋介石的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针对我党的人员动手。

在上海青帮的帮助下,对我党人员大开杀戒,一时间整个上海人心惶惶。

随后两党之间的冲突正式爆发,蒋介石指挥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但是始终没有完全熄灭革命的火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两党之间开始合作。

但此时的国民党一直采用消极的方式来对抗日军,这一点我们能看的很清楚。

包括后期日本投降之后,这些国民党官员们更是做出了令人法治的行为。



他们在接收沦陷区的时候竟然开始抢劫当地的财富和女人,这完全是土匪的行径。

并且此时的贪污腐败在国民党的内部迅速滋生,各大家族趁机开始捞钱,而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行为也引发了大家的愤怒。

当年河南遭遇饥荒,整个地区的人连树皮都啃光了,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依旧派兵去征粮。

把老百姓最后一口保命的粮食都拿走了,这个地区在一年时间死亡几百万人,都是被活活饿死的。



至此也能看出国民党是根本不得人心的,在加上后期兵力短缺时期,他们开始挨家挨户的抓壮丁去参战。

这些人本来就不想上战场,厌战情绪很高,另一方面我党一直在开展着革命活动。

在各个根据地都有着非常丰厚的群众基础,因为我党真正的带领这些群众过上了人人平等的日子,将人民从黑暗中挽救了出来。



而蒋介石依旧执迷不悟,大肆的迫害老百姓,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队伍被打的节节败退。

最终蒋介石带着残余的队伍退守到了台湾地区,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为什么蒋介石会失败,为什么民国会那么短命,答案就是没有得到人心,没有人民的支持。

参考资料:
[1]王英津.论1949年以来的“中华民国”问题[J].学海,2017(1):31-4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