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前后,乡城的空气中还夹着一丝早春的料峭,陇上的红叶李花已然粉嫩绽放枝头。拂晓漫过雪峰,从县城驱车前往香巴拉镇马色村,不到10分钟车程,在国道549公路一侧,一处“拉满”香巴拉地标式建筑“风情值”的白藏房院落——博康噶布藏奢酒店,静卧半山、闯入眼帘。
院中摇曳的桃花,簌簌低语;高低错落的白藏房,雅致古拙;新藏式样的设计、木雕画雕的家具、檀香泥塑的摆件、田园土陶的餐具、数智屋控的系统......时间仿佛在此被赋予双重韵律——一半是诗与远方的共情,一半是乡村振兴的和鸣;居其间,香巴拉自然古朴风、现代化舒适家居风,扑面。
几年前,这个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重点项目、全州优秀品牌及“圣洁甘孜”五星级民宿、全县创业富民重点项目及三产融合就业示范基地,还只是一片山腰间的荒芜坡原;徒有历经沧桑的二三栋颓旧白藏房,在时光的涟漪中静默。2019年,同样的春天,“改变”的齿轮悄然转动。
本土民营龙头企业四川扎西集团有限公司瞄准“宿”造体验式文旅新业态契机,开启了一场“美学+”引领三产融合促共富的实践:依托国道沿线的区位优势、白藏房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心规划建设,把闲置民居变成星空酒吧、小沟水凼变成恒温泳池、低产果林变成农耕采摘区、荒坡空地变成锅庄广场……
“我们尝试在53亩多的土地上,通过对17栋建筑42间客房以及特色餐厅区、藏药浴室区、疯装沉浸区、民俗博物馆、土特产中心等各式空间的默契组合,构建起全域共鸣式体验链。”酒店运营负责人周小洪介绍,为避免游客入住时“开盲盒”现象,还悉心推出贴身管家、藏家互动、漫游规划等特色定制服务。
记者观察到,在近年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下,博康噶布找到了破题关键——将传统香巴拉村落与现代美学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生活的转变,并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去年8月,酒店正式开业;数月间,在带动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已初显价值。”周小洪说。
在博康噶布,大管家、园艺工、保洁员、咖啡师、藏厨子……家门口岗位、留守者再就业,让马色村甚至全县数个乡镇的不少农牧民变成“新农人”。水洼乡藏族姑娘阿依呷现今成了“代言”酒店的“乡村直播咖”,推荐房型、土特产、景区景点的她,月薪3800元;此前,她主要依靠打零工、干农活维持生计,如今找到了热爱且稳定增收的工作。
此外,酒店还定期收购周边村民种植的有机蔬果、养殖的家畜家禽、乡土农副产品等,并与马色村、青德镇数户人家达成民俗风情沉浸游玩定点合作,已先后带领超百位游客前往藏家民居参观、就餐、互动,数月余带动几户群众增收近5000元;据统计,截至目前,博康噶布累计创造90多个“家门口”就业的稳定岗位。
来自深圳的游客吴女士近期“春上高原”自驾大香格里拉环线,特地来到博康噶布。“住在白藏房里,三面是落地窗,推窗皆见巴姆山胜景;树下喝咖啡、露台烤烧烤,还在马色村泽仁阿嬷家喝酥油茶、吃糌粑、穿疯装,太有意思了,也特别自在,我们打算多待上几天。”她说,酒店就此为其一家规划了“尼丁峡谷-查呈沟-青德镇-香巴拉七湖”的“全域沉浸”旅行线路。
暮色四合,锅庄广场的篝火旁传来游客和村民的载歌载舞的笑语欢声。记者深切感受到,在标准化与个性化、在地化与国际化的“平衡木”上,博康噶布为乡城乃至全州民宿业提供了一个样本:撬动“旅游+”乘数效应,可以让香巴拉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无边界的体验场所;而它无疑也是全县文旅特色产业乘势而上的缩影,2024年,乡城县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留宿游客达11余万人次;全县现有民宿数量达91家,其中精品民宿5家,仅今年就新增25家。
来源/ 乡城前方报道组
编辑/ 毛莉泓
校对/ 黄星洁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