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挣扎足足9天,终于顿悟,口头“服软”没有用,想借中国的东风,就得拿出最核心诚意,不能在最关键问题上打马虎眼。



莫迪

日前,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中印派出多个代表部门参加,除了外交部门以外,国防、内政、移民等部门均在参会行列。消息指出,双方此次会晤的重点依旧是中印边界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关于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多个方面。双方同意未来共同采取措施,维护边境安宁。

这其中,跨境交流合作一项议程十分惹眼。要知道,就在9天之前,印度总理莫迪在采访中表示,中印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健康且自然的”,两国之间的重点应该是确保分歧不会变成争端,双方强调的应该是对话而不是纷争。双方正在解决边境问题,以便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印会议

莫迪特别强调,中印两国之间历史渊源深厚,“几个世纪以来都在相互学习”,并且回顾了两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历史作用,并强调中印都曾经是经济强国,莫迪最后总结道,“竞争不是坏事”。

这与此前莫迪对中国的态度大相径庭,一直以来,莫迪政府都将中国视作头号对手,希望能够在各个行业都压中方一头。如今,莫迪放软了口风,大概率就是发觉印度长时间视中国为“眼中钉”,和中方进行恶意竞争,并且在边境问题上胡搅蛮缠,对印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印度需要和中国稳定发展合作。

中印边境

近年来,印度不断在边境问题上做文章,并且泛化到了中印之间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恶意竞争的趋势更是令人担忧。莫迪当局将中印边境问题视作两国关系的“唯一闸口”,在经济上对中国产业多番为难。

要知道,中国公司在印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撤出对印度就业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贸易壁垒升高导致两国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减弱,最终损害的是印度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购买力。



中国边防部队

更关键的是,如今已经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联系紧密。在这一背景下,印度依旧试图通过限制中国企业,来实现所谓的“去中国化”,但这一策略自然不会奏效。

首先,印度自身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积累尚不足以完全替代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其次,这种急于改变供应链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从而伤害了印度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印度采取限制措施时,短期内很难找到与中国同等竞争力的替代者,最终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



莫迪

总而言之,印度的行动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今莫迪当局终于明白,要想更好地发展自身经济,得“借中国的东风”。但是,口头服软自然是没有用的,想要中印合作稳定发展,印度就要先摆正姿态,不能在边境挑事生非,破坏两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关系。只有确定了这一个核心问题,中印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