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褶皱里,藏着一个被时光浸染的节日——上巳节。它不似清明雨纷纷的愁绪,不似端午龙舟竞渡的喧腾,而是以一抹水边的清雅、一缕草药的幽香,悄然勾勒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礼赞与自然的诗性对话。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最早是古人水边“祓禊”的日子。先秦时期,人们认为春水有洗净晦气、驱除疾病的力量,于是三月上旬(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河边沐浴,用草药熏身,祈求平安丰收。这种仪式还寄托着对生育的期盼,女性会采摘草药祈求子嗣,让节日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魏晋时期,上巳节褪去巫术外衣,成了文人雅士的春日盛宴。最著名的“曲水流觞”便诞生于此:酒杯随溪水漂流,停在谁面前,谁便饮酒作诗。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的场景,正是上巳雅集的写照。到了唐代,皇家在曲江池设宴,百姓踏青游春,节日盛极一时。但随着宋明理学兴起,上巳节逐渐与寒食、清明融合,中原地区鲜少单独庆祝。







这个节日最动人的,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三月三清晨,母亲们总会煮一锅荠菜粥,"荠菜"谐音"聚财",寄托着朴素的生活愿望;用蒿草做粑粑,传说能粘住魂魄保平安;少女戴荠菜花,寓意青春永驻;孩子们揣着五彩鸡蛋追逐嬉戏,蛋壳上斑斓的纹样里藏着对美好姻缘的祝福。在江南水乡,姑娘们簪着新采的桃花,用艾草汁染制青团;西南山间,小伙子们吹响芦笙,与对歌的少女互赠香囊。就连日本“女儿节”雏祭、台湾高山族夜渔祭,也能看到上巳文化的影子。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编织成中国人对春天的集体记忆。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三月三更是绽放出别样光彩。广西壮乡五色糯米饭飘香,数万人赶歌圩的声浪能穿透群山;海南黎寨篝火彻夜不熄,少男少女的鼻箫合奏如清泉流淌;贵州布依族抛起的绣球划出彩虹般的弧线,铜鼓声中传递着丰收的期盼。这些鲜活的民族风情,让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活动既保留了古时男女相会的传统,又融入了民族特色,成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如今,在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下,三月三正焕发新生:广西将传统歌圩发展成国际民歌节,贵州望谟的布依族文化节吸引着八方来客,各地学校组织孩子制作传统美食、体验民俗游戏。当我们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在溪畔重现"曲水流觞",看到少数民族阿婆手把手教游客编织彩蛋网兜,就会懂得:这个始于祓禊祈福的古老节日,早已化作连接古今的文化血脉。









从《诗经》里"溱与洧,方涣涣兮"的吟唱,到今日大江南北的春日欢歌,三月三承载的不仅是先民对平安健康的祈愿,更是中华民族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当我们在春风中咬一口蒿子粑,在流水边挂一串祈福香囊,便是在用最质朴的方式,续写着绵延三千年的春日诗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