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迦叶尊者曾在耆阇崛山向佛陀提出一个令人心惊的问题:"世尊,若有修行人临终时孤身一人,既无善知识开导,又无人助念,当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现实——多少修行者勤勉一生,却在最后关头因恐惧慌乱而功亏一篑。佛陀闻言沉默片刻,眉间白毫放出光明,照亮了整个法会。

"善哉,迦叶。"佛陀的声音如深谷回响,"末法时代,确有许多人将孤独面对死亡。今日所说三句密语,纵使千佛出世亦不轻传。"

在场比丘顿时屏息凝神。阿难赶紧铺开贝叶准备记录,却见佛陀轻轻摇头:"此非笔墨可载,当以心印心。"

这时天空突然飘落曼陀罗花,异香满室。佛陀缓缓道出第一句密语时,在场罗汉竟有一半潸然泪下……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迦叶尊者以其苦行和独修著称。多年来,他几乎与世隔绝,独自隐居在荒山野林,专心修行,甚至用一种通过极端自我约束来磨炼意志的修行方式。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迦叶回忆起在深山中遇到的一位年老的修行者。

尽管他一生中持戒自律,然而当他临终时,因为孤身一人,没有善知识的开示,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最终没能以平静的心态安然往生。

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迦叶的心中,也成了他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

迦叶终于决定前往佛陀面前,寻求解答。他穿越了宁静的祇园精舍,走到佛陀的禅房前。

屋内只点着一盏清灯,佛陀安详地端坐在莲花座上,目光深邃、安宁,仿佛能看透一切。

迦叶走到佛陀面前,恭敬地低下头,言辞中充满了忧虑:“世尊,弟子常思一事:若临终时孑然一身,无人引导,该如何保持正念,往生善处?”

佛陀看着他,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慈悲的光芒:“迦叶,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内心深处对孤独修行者的境遇有深切的关怀。

的确,许多人只注重平日的修行,却忽视了临终时正念的重要性。

临终时,若无善知识在旁,独自一人的修行者常常因恐惧和执念而失去正念,错失了往生的机会。”



佛陀顿了顿,继续道:“我曾见过许多这样的修行者,他们一生精进修行,但因临终时没有正确的引导,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恐惧和迷惑。

只有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心中没有执着与恐惧,才能安然往生。”

迦叶听到这里,心中一阵沉重,他意识到自己对临终时的准备还远远不足,尽管修行多年,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依然可能无法保持清明。

他再次恭敬地问道:“世尊,那么临终时常见的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安然往生?”

佛陀的目光更加深邃,他缓缓说道:“临终时,人会遇到几种常见的境界,这些境界往往能左右人的心态。

首先,临终时人的‘业力现前’,生前所造的善恶业,会像走马灯一样在心中显现。若不能保持正念,很容易被这些境界所转,进而陷入迷惑与恐惧。”

迦叶若有所思,佛陀继续道:“第二种境界是‘爱欲牵缠’。人一生所爱、所念,往往在临终时涌现,往生者会在内心回忆起那些最难割舍的人和事。这些牵挂若不能放下,便会形成障碍,阻碍往生。”

“第三种境界是‘恐惧幻相’。临终时,死亡的临近常常会引发一些可怖的幻象。这些幻象,往往是由心识所现,若不能洞察其本质,就容易陷入恐惧。”



迦叶听到这里,眉头紧蹙:“那么,面对这些境界,如何才能安然应对,保持正念?”

佛陀微微一笑:“面对这些境界,最重要的并非外在的环境或他人的帮助,而是你平时的修行。修行不是仅仅为了面对生死,修行就是为了在生死面前不动摇、安住本心。”

然而,迦叶心中的疑问依然没有完全解开:“世尊,如果临终时我孤身一人,连佛法开示的机会都没有,如何才能保持清明,安然往生?

佛陀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似乎已经洞察了迦叶心中的所有疑虑:“这是我今天要传授给你的三句密语。

这三句密语,能帮助所有孤独修行者在临终时,保持清明正念,安然往生。”

佛陀的声音更加坚定:“它们并不复杂,却能帮助一个孤身修行者在临终时安住心念,突破生死的困扰。”

迦叶双手合十,心中充满期待。他从未听过佛陀如此直接而深沉的话语,这三句密语到底藏有什么样的智慧?他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佛陀的教诲。

佛陀缓缓开口,第一句密语传入耳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