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肿瘤内科负责人李晓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肿瘤内科
用科研护航精准治疗
以情怀铺就人文底色
——基于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打造特色科室及复合研究型学科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公立综合医院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文中简称天坛医院)为加快推进从医疗中心向国际一流医学中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从“强专科、大综合”向“强专科、强专病、强综合”的功能转型,于2018年完成了整体搬迁。在此背景下,为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我国疾病防控的需求以及顺应肿瘤学科越分越细、精准治疗的发展趋势,北京天坛医院成立肿瘤内科,致力于开展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精准诊疗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外景
肿瘤内科,作为一个以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脑转移瘤治疗为特色的复合研究型学科,自成立以来,在天坛医院党委的领导下,短短5年内在科室建设、医疗服务、临床科研、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是北京市首批研究型病房试点病区之一,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免疫门诊联盟单位以及中国脑转移瘤协作组织组长单位,开设有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新药临床研究等专科特色门诊和北京市第一个脑转移瘤多学科协作会诊特需门诊。
在攻克肿瘤这一世界级难题的阵营中,这支新生力量以怎样的创造力,在起步阶段就实现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他们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积累了怎样的经验?其成果与经验在业内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近日,为解开这一谜团,本刊记者对天坛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肿瘤内科负责人李晓燕进行了专访,谛听来自医疗一线的真实声音,追踪青年医疗工作者们的奋斗足迹,感受新时代医护群体最真实的奋斗活力和追梦风采。
李晓燕身兼多项社会职务,负责牵头多项科研课题,出席行业内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新作为 硬实力
聚焦精准治疗 打造特色专科
在应对肿瘤复杂病变的过程中,内科有哪些可以作为的空间?对于李晓燕团队而言,科室的特色“特”在何处?面对笔者开门见山的追问,李晓燕坦言,肿瘤内科的成立基于精准医疗、科技赋能,旨在通过靶向治疗门诊、免疫治疗门诊、综合治疗门诊、罕见靶点突变门诊、脑转移及新药临床研究等精准特色治疗,以最优化的方案切实帮助患者远离病患,重获健康。
所谓精准治疗,就是区别于过去同质化的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疾病分子生物学特点,整合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为患者量身打造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2022年,李晓燕接诊了一个肺癌晚期的青年患者。经查,该患者确有脑转移、肾上腺转移以及多发皮下结节,同时伴有不常见却非常典型的一种基因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李晓燕对该患者最终给出的方案是:无需住院或化疗,只单纯服用靶向药物即可。如今,该患者早已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发挥着骨干作用,而且作为受益者还主动向外界宣传靶向治疗。
在上述案例中,患者能够尽快走出癌症的阴霾,或许在靶向治疗之上,还得益于他自身的年轻以及就诊的及时。那么,对于老年患者又该采取怎样的方案和准则呢?李晓燕表示,老年患者整体治疗策略需更加细致。
2020年,一位70多岁的大爷来院查出肺癌伴随脑转移,病情严重。但同时,李晓燕发现患者携带某种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这种情况往往会对免疫治疗起效。为减轻其负担和精神压力,李晓燕结合其检查报告制定出创新药PD-L1单药联合抗血管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收效良好。前不久,已停止治疗约一年半的该患者在老伴儿的陪伴来院复查。查看检测结果之际,患者家属不经意的一句话给到李晓燕和伙伴们莫大的安慰,“阿姨说,她现在生活很充实,经常去游泳,做瑜伽,又能够享受生活了,而老先生完全可以留在家帮着做饭,带孙子。”从被照顾者到回归生活的建设者,这对广大病友必定能产生不可估量的鼓舞作用。
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之外,天坛医院肿瘤内科同样在血清标志物指导下的实体瘤个体化化疗,分子诊断指导下的脑/脑膜转移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临床试验设计及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实体瘤发病机制探讨及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成果频出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探索。肿瘤内科积极实践专科医联体专业间协同发展新模式。他们依托科室的专业优势,整合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资源,通过定期MDT病例讨论和诊疗方案评估,提升了脑转移瘤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每年纳入MDT管理病例逾300例,主治病种涉及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疾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2020年起他们还成功搭建了院内脑转移多学科平台,全面推动脑转移患者的诊疗优化和全程管理。
2023年11月2日,李晓燕出席由天坛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共同主办的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学科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2023年12月,天坛医院肿瘤内科依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成立了脑转瘤多学科整合专业委员会,李晓燕担任专委会主委。北京天坛肿瘤内科与其他团队之间,除了在理念、技能、模式、经验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之外,还在具体的接诊治疗中给到了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远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患者,原本慕名而来找到李晓燕团队,最终又在该团队的牵头和指导下,在当地医院获得了同等效果的精准治疗,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出行、经济、人力等负担。
肿瘤内科的年轻医生们,围绕“全心全意为肿瘤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核心目标所开展的系列工作,正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第一,恶性肿瘤是可以全程管理的;第二,部分恶性肿瘤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已成为慢性病;第三,通过医学进步和多学科协作,患者可以延长生存,并保证享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李晓燕笃定又坦率地说,最后一条虽说是个长期目标,并非不可实现。
新风貌 真功夫
夯实科研基石 熔铸人文内核
“以人为本”,这是采访过程中李晓燕强调最多的一句话,也是记者收集案例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它不局限于在治疗过程中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还充分反映在对团队成员的身心成长、对患者无限延伸服务以及对同行的带教与帮扶等诸方面。
处于终身学习的时代,医生这一职业尤其需要时时自我更新。为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肿瘤内科始终重视开展科研项目,有序开展各期新药临床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打造以“一站式项目管理制”为特色的新药研究中心。
李晓燕身兼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国民健康知识普及推进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市自然联合重点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还执笔编写了《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在她的带动下,科室在研的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研究项目9项,在研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项目更是不胜枚举。
通过申报继续再教育等课题,肿瘤内科为青年医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学习机会,文献解读能力、学术演讲能力、独立开展课题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肿瘤内科依托天坛医院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出科室人才建设的“轻舟计划”,先后开展“肿瘤规范化诊疗中青年论坛”及“脑转移瘤多学科协作诊疗论坛”两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倡导在学习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青年医生们在广泛的交流学习中边提升边展示,其文献解读能力、学术演讲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的能力均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这个团队真有活力,青年医生有见解,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健委以及北京市医管中心等单位的课题答辩或验收时,考核专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或慨叹。
肿瘤内科响应人文科室建设要求,将科室的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渗透到日常,结合节假日及文化主题,开展有防火演练、肿瘤防治周主题活动、朗诵比赛、户外露营等,从职工风貌到环境氛围,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肿瘤内科把人文科室建设工作做深做实,团队呈现富有活力的精神风貌,获得评审专家及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肿瘤内科搭建“向日葵医友会”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分享活动,结合“与癌共舞”的成功案例,向广大肿瘤患者传递精准治疗的最新动态,帮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
基于多层次、多样式的文化建设措施,肿瘤内科2023年被遴选为北京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为擦亮这一有情怀、有温度的人文科室品牌,该科室成立了“向日葵医友会”,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患者之间搭建宣教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定期邀请愿意讲述自身抗癌经历的患者朋友分享自己“与癌共舞”的故事与经验,为广大的患者及患者家属朋友提供了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参考案例,2024年全年线上线下参会者超万人次。
为了满足住院患者的精神需求,肿瘤内科开辟了一个“图书角”,定期更新图书和提供读写材料。图书角深受住院患者的好评,孙女士在A4纸上图文并茂原创的一首小诗就是明证:“坐迎旭日静浮尘,绿意红花景色新。一隅图书览万象,细见温情天坛人。”
对于一直在自我完善的肿瘤内科,患者赵女士就初印象的表述颇具代表性:“眼前一亮,走廊、病房干净,整洁,无异味,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患者孟先生则称这里是心目中的“圣地”,而李晓燕团队便是自己的生命“保护神”。在对该团队的总体评价中,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尽职尽责、和声细语、耐心细致、情同家人,等等。这些感谢信均是患者自发而写,言辞恳切,字迹隽永。医患情深,可见一斑。
仁心仁术为肿瘤内科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信赖和喜爱,患者常自发送上锦旗或手写感谢信
肿瘤内科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积极推进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医院等15家社区医院的医联体建设,着力构建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联合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聚焦肿瘤早筛、治疗随访、化疗患者护理指导等主题,不仅缓解了作为三甲医院自身的接诊压力,而且还帮助社区居民提高了癌症预防和诊治意识,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肿瘤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创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科技创新工作“四个面向”重要论述的实践中,天坛医院肿瘤内科作为一支新锐力量,秉承“医德高尚、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勤俭廉洁”的天坛精神和“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于挑战、大胆创新,牢记使命、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正以新时代追梦人的姿态,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肿瘤科”的方向,砥砺前行,日夜兼程。
肿瘤内科成立5年来,取得多项行业资质与荣誉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6期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责编: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