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3月25日,克里姆林宫发布声明披露俄美专家组在沙特举行秘密会谈的成果,核心之一便是关于恢复“黑海粮食协议”的若干共识。在当下俄乌冲突持续胶着、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关于黑海航行安全与粮食出口的讨论本应是一场国际合作的正面示范。然而,俄罗斯方面明确表示:若想真正推动黑海倡议生效,解除对俄罗斯农业银行的制裁是不可动摇的前提条件。这不是要价,而是对等。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强调,俄罗斯农业银行是该国负责粮食和化肥出口结算的主要金融机构。将其排除在全球支付体系之外,不仅直接阻断了俄方履约的能力,更是赤裸裸地将经济制裁嵌入“人道主义”议题之中。如果连基本的资金通道都不开放,所谓的“让俄乌粮食重返市场”就是一场伪善的政治秀。

西方一边高喊要恢复黑海航线、保障全球南方国家的粮食供应,另一边却通过制裁手段切断俄罗斯正常出口路径,甚至还试图借“黑海倡议”只要求俄方开放通道、维持检查,而拒绝自身履行任何解除限制的义务。这种典型的双标逻辑,才是导致黑海粮食协议屡屡流产的根源。

俄方此次释放的信息可谓精准有力:黑海倡议是双边协议,不是西方单方面的道德教化;农业银行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条件”。也就是说,协议必须建立在对等基础上,而不是俄罗斯提供走廊、提供粮食、提供稳定,却在金融、运输、保险等每一个环节都被西方卡脖子。

从黑海粮食倡议签署至今,俄罗斯始终对外展示履约诚意,而西方的承诺却大多停留在纸面。联合国和土耳其努力斡旋的成果,被美欧冷处理甚至反复否决;俄罗斯的粮食和化肥出口名义上“未被制裁”,但银行转账受限、港口接货受阻、保险公司撤单、船只无法靠泊,一系列隐性限制早已将“未被制裁”的说法变成一纸空文。西方国家一方面对外营造“人道主义通道”的正义形象,另一方面却在机制设计上千方百计让俄罗斯的出口变得不可能。



俄罗斯此次将农业银行“绑定”黑海协议,其实是在回击西方长久以来对协议精神的肆意篡改。俄方不是不愿意参与,而是早已受够了单方面履约、单方面让步、却换来空头支票的“谈判”。此次明确将解除农业银行制裁作为重启协议的条件,本质上是对规则重塑的坚决表达:不对等、不兑现,就不合作。

这也向全世界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全球治理必须建立在真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霸权话术主导下的虚伪“多边主义”。如果连最基本的互惠互利都做不到,就谈不上什么国际合作。如果西方继续将“黑海倡议”当作政治武器、战略工具,而非真正的全球公共品,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粮价飙升、饥荒加剧、自食其果。

在克宫声明中,俄美在沙特的会谈内容被公开,这在当前美俄高层交流极度紧张的背景下极不寻常。这表明俄罗斯仍愿意通过对话达成务实协议,关键在于西方是否愿意停止只讲“人权”不谈责任、只喊“和平”不撤武器、只提“粮食”不解封银行的伪善模式。

农业银行不是普通金融机构,而是俄罗斯国家级对外出口渠道的核心节点。将其制裁本身就早已超越了金融范畴,直接触及到国家主权与全球贸易体系的公正性。如今俄罗斯态度明晰,协议是否恢复、粮食是否出口,全看西方是否拿出诚意与对等方案来,而不是继续表演“我说了算”的政治把戏。



站在更广阔的国际视角,黑海粮食协议不仅关乎俄乌,更关乎非洲、中东、拉美等粮食依赖进口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不是西方地缘战略中的棋子,而是真正会受到粮价剧烈波动冲击的现实群体。如果美欧真有一点道义担当,就应该从解除制裁开始,为全球稳定真正做点实事,而不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口号喊得震天响,幕后却继续卡断全球命脉。

在这个全球动荡加剧、通胀蔓延、地缘冲突外溢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靠“制裁”换来真正的安全,也没有任何一纸协议能在非平等的基础上维持长久。俄罗斯这次表态不是威胁,而是规则的回归;不是退缩,而是战略主动。黑海协议能否重启,世界正看着西方——是继续玩弄双标,还是学会尊重真正的合作逻辑。唯有对等,才有共识;唯有兑现,才有和平。否则,粮食航道再宽广,也只是通往虚伪的回声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