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之于谭平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达,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空间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探索。上世纪80年代以来,谭平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着“媒介”与“过程”这两个问题展开。无论是早期的版画创作,还是后来的绘画空间装置,其作品总是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艺术家有意让自己离开了笔与布复刻对象的路径,而在“痕迹中的时空性”中重新定义了创作的方向。
谭平,矿工,铜版画,30.5×41cm,1984(图片来源于网络)
铜版画的媒介特点与技术流程让谭平对绘画的理解从最初就避开了某种因袭于学院传统的画面内容与风格形式,而进入一种关于艺术观念与媒介方法的思考。上个世纪末,他远行至德国,受到新表现主义用绘画反思历史、关注社会现实,表达真实的启发,开始从中国文化的内核,去探寻空间、时间与形式的审美关系。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时间》,也开启了艺术家以一种差异化的视觉感知路径来形成自己观念绘画的方法探寻。而后三十多年,谭平又在《一杯》《一划》《……》《白墙计划》《彳亍》等作品的实验中,不断跨越艺术媒介与形态的边界,促发创作中更多维度的体验,深度发掘绘画中个体创作与集体意识之间的共情关系,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与视觉内容,并成为实验艺术的践行者。
谭平,时间,装置,100×1000cm,1993(图片来源于网络)
谭平,+40m,综合材料,4000×20cm,2012(图片来源于网络)
谭平,一杯,创作过程,2012(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家的7个工作日”是谭平在成都的首个艺术项目。展览围绕艺术家的城市田野计划,试图将社会场域、展示空间、视觉内容、感知体验的串联成为一种相异于过去行为方式,以及建构一种新的艺术逻辑,去拓展自身关于绘画的进一步追问,让其成为能够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展览以“7”这个充满文化内涵与象征想象的神奇数字为命题:它既是上帝创世神话的时间结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节奏,是人类情绪的分类数值,是纯水的PH值,是光谱色彩另外种类。同时,将“工作日”的概念作为一种创作与展览的内置结构,从艺术家的个体视角出发,对“7个工作日”所形成的城市“切片”内容进行聚焦,以创作去记录和呈现个体与成都这座城市之间的碰撞,进而讨论今天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辩证关系。由此,这不平常的“7个工作日”并非线性的时间描述,而是艺术家通过一种结构性组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关于空间规划、光线投射、形式萌动的参与式互动。展览不仅是艺术家跌宕的情感表述,更是一种在观众参与过程中的内容生产方式。艺术家希望在不同的主体与客体的碰撞中,激发出身体更多感知维度,产生出新的精神内容。
谭平,素描, 炭笔,78.7×109.2cm,2014
展览“艺术家的7个工作日”希望更多地强调出艺术家谭平,在2025年对于自身绘画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长期以来,绘画中关于“存在”与“在场”,“主体”与“客体”的讨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外溢出认识与共鸣,一直是艺术家探求的方向。今天的艺术作品越来越“不在墙上,而是在每个人不同的感知中”被确认,这不仅在重新定义着绘画的工作方式和存在方法,也使系统化的艺术的生产从对艺术家个体表达的凸显转向到对观众参与的强调,让过去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的绘画观看秩序在被质疑、被重组、被讨论的过程中,找到了另外的归属,并慢慢朝着绘画初始的纯粹表达去还原。谭平的探索还在继续,他希望人们能够不设限地走进他的绘画,去拥抱真实意味上对艺术不同于过去的理解……
(来源:K空间)
艺术家简介
谭平,1960年生于河北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他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