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间谍行当里竟然也有“扫地僧”?

是的,这回真是名副其实的“扫地”僧。



连重要泄密单位都没有发现,那个每天在办公楼里提着水桶和拖把、连腰都直不起来的保洁阿姨,竟然是境外情报机构培养的“王牌选手”!

最近央视披露的段某间谍案,堪称现实版《潜伏》——只不过这次主角既不是高智商工程师,也不是政商精英,而是一个月薪几千块的物业外包保洁员。







现实往往比剧本更魔幻

段某的间谍生涯堪称“草根逆袭”:她既没有007的装备库,也不需要《碟中谍》的悬吊技术,仅凭一桶消毒水和几块抹布,她就能在18个月内盗取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和6项情报。这位“保洁特工”的操作流程简单到令人发指:

初级任务:借着擦桌子的机会顺手牵羊,把涉密文件混在废纸里打包带走;

进阶操作:擦玻璃时“不小心”对着电脑屏幕多擦两下,实则是用纽扣摄像头偷拍;

终极形态:拖把杆里塞U盘,扫帚柄中藏发射器——要不是国安部门及时收网,下次怕是要发明会喷墨水的间谍拖地机器人了。



007



讽刺的是,这出大戏的舞台竟是某“重要涉密单位”。当领导们忙着给核心人员上保密课时,居然没想到间谍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动土了,虽说有点奇耻大辱的意思,但也结结实实地给我们提了个大醒,上了个大课!





不过更讽刺的是

比起电影里动辄上亿的情报交易,现实中的价码廉价得令人心酸,比如军工专家张建革卖电磁炮核心数据,每次只收5000美元,6次交易就断送我国领先优势。大国重器啊,5000美元就能把他给收买了......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这次段某所获取的情报,估计也是“贱卖”给了境外组织。



这场闹剧最该被拷问的,是某些单位“见大不见小”的保密思维:

把物业保洁外包给第三方后,连基础背调都不做,这是有多懈怠呢?此外,连保洁员都能用手机偷拍电子屏幕,说明涉密区域的防偷拍设备还不如网红直播间的安保级别呢!

这不得改?

不过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段某从“赚外快”到系统性窃密的心理蜕变,彻底暴露出重点单位对基层服务人员心理动态的监测盲区,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重点注意的。



所以,与其继续哀叹段某这个“扫地僧”间谍的无耻,我们其实更该警惕那些潜伏在身边的“日常化间谍”:可能是给你送外卖时多问两句的骑手,或许是总爱打听科研进展的“学术交流”专家,甚至是社交平台上主动撩你的“知心网友”。



接受调查的间谍陈伟



陈伟与外国“技术专家”的会面监控录像



段某案给所有人上了一堂价值连城的国安课:

国家安全从来不只是枪炮之争,更是一场发生在茶水间、打印室、保洁车旁的无声较量。下次再看到提着水桶的保洁员,除了说声“辛苦”,或许还得补一句:“阿姨,您这拖把...应该不能连WiFi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