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古都亚历山大城的西南角,一根粉红色的花岗岩石柱孤独而威严地耸立着,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庞贝石柱。这根石柱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平面图
庞贝石柱高约25米,底直径2.8米,顶直径2米 ,由一整块阿斯旺花岗石凿成,重达500吨。柱身呈圆柱形,线条简洁流畅,光滑的表面几乎没有缺损,仿佛岁月的侵蚀也难以在它身上留下痕迹。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精致的爵床花图案,彰显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雅与庄重。石柱的石料来自遥远的阿斯旺,在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及其支流每年定期泛滥的自然规律,用大型平底船将石料经水路运抵亚历山大河岸,再以木棒石块铺垫路面,依靠人力畜力拉拽推动,将这庞然大物运上山。而石柱的竖立方法同样充满智慧,先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石柱按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再清除四周垒土。这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无不展现出古埃及人令人惊叹的智慧与勤劳。
庞贝石柱,又称萨瓦里石柱、骑士之柱 。它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领亚历山大城时,远望这根石柱耸立在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于是惊呼“萨瓦里,萨瓦里”,在阿拉伯语中,“萨瓦里”意为“桅杆”,从此,这根石柱便被称为萨瓦里石柱。
而“庞贝柱”这个名字,则源于中世纪十字军的误解,他们以为柱顶的骨灰罐里装着古罗马大将庞贝的骨灰,故而称其为庞贝柱。实际上,庞贝柱是为纪念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而建。在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围城8个月,残酷镇压了叛乱。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横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恩吐莫斯为表感恩,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了这根石柱,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恩吐莫斯谨立此柱” ,至今仍依稀可辨。
曾经,庞贝石柱所在的赛拉比斯神庙是城市的宗教与文化中心,宏伟壮观,驰名于地中海沿岸国家。神庙呈长方形,四周巨大的石柱构成柱廊,圣龛上安放着精心雕刻的赛拉比斯神像,庙门口匍匐着两头狮身人面像,庙宇还附属着图书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基督教传入埃及后,赛拉比斯神庙遭到破坏。
1167年,萨拉丁手下大将为巩固海防,抵御欧洲十字军入侵,将柱廊的一些石柱抛入大海 。如今,神庙已化为一片废墟,只剩下庞贝石柱孤独地屹立在荒地上,周围是色彩鲜艳却未完成的楼房,与古老的石柱形成鲜明的对比。
几百年来,庞贝石柱遗留下许多轶事。它像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望者,见证了亚历山大城的兴衰荣辱。从亚历山大大帝建城之初的辉煌,到托勒密王朝的繁荣昌盛;从罗马帝国的统治,到阿拉伯人的征服;从基督教的兴起,到中世纪的动荡,庞贝石柱始终屹立不倒。亚历山大城经历了无数的战争、灾难与变革,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有这根石柱在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巍然挺立,成为航海者的航标,也成为亚历山大城的标志。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象征,让后人得以透过它,触摸到古代埃及和罗马文明的脉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有轨电车
居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