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大桥部分坍塌 图源:受访对象提供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本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我国最近国境线294公里,造成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昆明、丽江、保山、大理等地震感强烈,贵州、广西等地亦有震感反馈。本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发生的第17次6级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来的最大地震。
继7.9级地震后,3月28日14时32分在缅甸(北纬21.60度,东经95.95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但由于震源位于太平洋范围之外,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地区之一。
缅甸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9年前。那是2016年4月13日21时55分,震级为7.2级,震中在曼德勒市附近,震源深度130公里。
此次地震位置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的西南方向,距离曼德勒市中心约100公里, 该地区属于缅甸中部干旱带,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主要产业是农业,尤其是棉花、花生等旱作农业。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一、地震的传播
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二、与地震相关的知识
1、震源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浅可将地震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2、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3、震中距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4、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5、烈度: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发生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烈度。一般而言,烈度与震级成正比;同一次地震,由于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地震的烈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地震波渐渐减弱,烈度也越小。此外震源深浅、该地区地质构造等对烈度大小都有影响。
按破坏程度分类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6、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地震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引起。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
四、世界地震分布
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位于地质构造断裂地带,地壳活跃,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较频繁,故地震多发。
板块的消亡边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板块的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洋底(多火山)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多发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地震活动带:
在洋中脊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五、我国分布区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频繁发生在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
六、地震的危害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瘟疫: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八、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四川内江地震中池塘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震前发生的强光
九、地震预报
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是指地震中期预报和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长期预报,特别是地震长期预报,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
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
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
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要求迅速、纪实、准确地确定发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烈地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坚决的预防措施。短期预报要以中长期预报为基础,而临震预报又是在短期预报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过,地震预报工作一环扣一环,要严格区分开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