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宁波日报头版
“四明回响”系列报道
连续四天关注北仑
再次唱响北仑春日的奋进之歌
1
千帆竞渡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3月23日清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2号泊位,2787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如银色洪流涌入“伊塔波阿”轮的腹舱。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关员朱家豪逐一比对框架箱号和车辆信息,确保装船顺利进行。这是该港区创下的新能源车出口纪录,短短一个月,近万辆国产车经此驶向全球。
回首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首站就来到位于北仑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留下“‘硬核’力量”的殷殷嘱托。
钢缆摩擦的铿锵声里,一场关于开放的港城实践,正以五年为期,在现代化先行中写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注脚。
图为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关员对即将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进行现场监管 应俊/摄
一
力度,在刀刃向内。
潮涌东海处,开放基因深嵌血脉。41年前,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仑便是最先开放的区域。
2020年9月,这片土地再立潮头——46平方公里的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挂牌。没有锣鼓喧天,唯有改革惊雷:当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名单公布,北仑已悄然铺开制度创新的棋盘。
图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林思谕摄
扩区不是扩容,而是破局。与40多年前“三来一补”的开放不同,这一次,北仑要解的是改革深水区命题:以制度创新倒逼要素重构。
2022年元旦,宁波市102项市级权限下放宁波片区,11个部门“削手中权”,创下宁波史上放权纪录;23天后,新成立的开发区与宁波片区管委会“双牌合一”,改革齿轮加速咬合。
于是人们看到,地面之下120米处,宁波人建起了亚洲最大丙烷地下洞库。这一大胆尝试,解开了宁波片区土地短缺的困扰。资源版图上,高地在崛起。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0%以上的油品中转从这里出发,全国大约五分之二的油品、三分之一的铁矿石在这里汇聚,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发展“输气补血”。
地面之上,变革不遑多让。全国首个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以“零等待”通关;国内首个百亿级船舶交易平台“拍船网”诞生……每项突破,皆是对传统治理逻辑的颠覆。
梅山海关电子屏上,离岸贸易数字化平台为18家银企打通资金“任督二脉”的场景共振,则揭示出更深层的变革——
开放不只是地理概念,还有襟怀四海的气魄格局。从“闯海”到“创制”,开放的本质,是以改革之刃劈开新航路、以制度创新重塑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至今,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26项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印证了“试验田”的成色。
图为北仑新貌。严峻摄
二
广度,看生态共荣。
在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直径11厘米的EPS刹车马达外壳公差控制在微米级,这种“头发丝六分之一”的精度,曾让工程师张金达团队经历60天的技术鏖战。“客户要求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百万件零缺陷的承诺。”张金达说。
这场看似微观的技术突围,实则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的缩影。
对此,力劲科技的品牌管理部经理吴悠亮深有体会。当1.3万吨双压射压铸机为奇瑞汽车试模成功时,他形容“如同用百斤大刀切发丝,精度却能达到0.01毫米”。
这种对技术极限的突破,催生独特的“优等生”生态:北仑压铸模具产业不仅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更让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将核心零部件订单锁定于此。
数据显示,去年北仑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800亿元,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
产业的狂飙突进带来新的命题,如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成就更多的开放“轻骑兵”?
当林涧蜗牛公司的跨境支付系统日处理上万单时,总经理李建峰坦言:“数字化不是终点,如何让中小卖家搭上跨境快车,一同‘轻装出海’才是关键。”
灵峰工业社区党委书记史孟艳的探索更具深意——将社区治理基因植入产业园,用“产业链下午茶”喝出12家企业联合攻关的信任契约。
遍布城区的竞合实践亦给出了答案:贝发集团搭建数字化生态平台链接3000家上下游企业,宁兴优贝首创“72小时全球集货”模式,亚集物流创新“先查验后装箱”监管……这些探索揭示:突围的核心,是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荣”的转型智慧。
图为旭升公司智能化产线。北仑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
温度,听静水流深。
入夜,宁波舟山港的20个港区如星斗密布,300余条集装箱航线织就全球航运网上的繁忙枢纽。
五年前,北仑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蓝图初现,从东方大港到胸怀“国之大者”,这股“春风”掀开了新的篇章——全面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海陆联通发展新枢纽。
“静”变,是北仑破解“港产城”矛盾的生动注脚。
曾经困扰城市的“集卡围城”“堆场扰民”,通过“两场一仓一中心”整治得以纾解:82处集装箱堆场、30处集卡停车场启动腾退,在港区后方,6个地块建设面积达307.3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正推进建设,“智序港城”平台让集卡司机3秒锁定车位。去年的数据显示,城区过夜集卡数量骤降57.1%,投诉量锐减71.5%。
在这场空间改造中,龙门吊的日夜轰鸣与高速公路的繁忙形成微妙共振,港口成为驱动产城融合的引擎。
在民生领域,这种融合更具温度。
峙南、横浦集卡司机之家的灯光下,24小时“暖心驿站”,食宿、托幼、健身服务消解了车轮上的漂泊感;玉兰社区270名外籍居民自发组建“国际志愿服务队”……去年,北仑获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等荣誉,腾出用能空间30.8万吨标煤,达到历史之最、全市最多。
真正的开放,从来不是浪花的喧嚣,而是潜流的涌动。当“硬核实力”一步步落地为“柔软生活”,宁波的开放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面朝大海”,那是制度创新与产业跃迁的双向奔赴,是本土深耕与全球视野的辩证统一,更是硬核发展与民生温度的同频共振。
潮头立,风正劲。当“伊塔波阿”轮载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雄心驶向深蓝,在这片千帆竞渡的水域,人们相信,即便潮水终会退去,但航道已然成形——那些被浪涛打磨过的礁石,正是下一次涨潮的坐标。
(滑动查看全文)
2
梧桐栖凤处,天下英才奔甬来
凌晨5点的宁波舟山港,万吨巨轮卸下星光,智能桥吊抓取朝阳。在这座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另一种“硬通货”正悄然流转——
以北仑为例,5年间,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破土而出,1500余名海外工程师跨越山海。当希腊专家与本土团队共破海底电缆世界纪录,当“95后”工程师在模具车间书写“匠人神话”,宁波用场景与代码证明:真正的“世界第一大港”,不仅吞吐货物,更吞吐未来。
宁波舟山港。梅旭光 摄
一
在北仑灵峰工业社区的模具车间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学生王明明正调试数控机床参数。半年前,他还是课堂上的青涩学子;如今,他已成为企业智能制造的生力军。
这背后,是北仑“校企直通”的远见卓识——园区78家模具企业与宁职院共建“工匠学堂”,定制化培养人才。仅去年,这样的“订单班”就输送了100余名技术骨干,助力企业月出货额从200万元跃至超千万元。
不远处,翌波光电的实验室灯火通明。该公司总经理杨建春指着电子屏上的晶体生长曲线感慨:“没有这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我们的技术可能还在实验室里‘打转’。”3年前,这家企业落户北仑,如今已研发并量产全球领先的LYSO和BGO医疗影像探测材料,成为全球头部医疗设备厂商的“金牌供应商”,2024年产值近亿元。
海伯精工总经理林耀钻揭示的“双向奔赴”颇具深意: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实现年增长8%的薪酬体系,配合“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体网络。这种人才培育机制使企业员工流失率长期低位运行,10年以上工龄员工比比皆是。
而在注塑机行业的国家级“单项冠军”海天集团里,“人才密码”已被浓缩成了四个“万”:全球1.3万名员工中,近万人扎根北仑;3年前创建的“海天技能培训学校”已升级为“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技术工人通过技能提升最高可获得1.8万元月薪;培训师孔祥成透露,该体系运行3年来已培育近万名产业工人,助推企业去年实现注塑机销售额逆势增长23.8%……
数据无声,却道尽“人才辈出”的宁波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北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海天集团为龙头、聚集上下游企业逾500家的注塑机产业集群和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生态链。随着产改的持续深化和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建设,产才共生的样本,如同一株株创新的梧桐树,在北仑连片成林。
印象港城。汤健凯摄
二
宁波的车间里,轰鸣的机床与滚烫的汗水,正锻造着一批扛鼎未来的“将帅之才”。
盛威商学园第十二期学员张吕的工位旁,张张图纸记录着他技术攻坚的每个深夜。扎根喷塑车间三年,他白天全身心投入车间的生产管理工作,晚上学习新技术知识至次日凌晨。他仅用1个月便破解机器人粉房换粉难题,更带领团队优化板材排版工艺,年节省成本近25万元。“在出错中成长,在出丑中成就”,他从不畏惧犯错,勇于接受挑战。如今已是技术部主管的他,正忙于赶赴印度尼西亚建厂的技术准备工作。
他的背后,是盛威商学园“重在炼心,次在练术”校训的显现。盛威商学园从2009年创办至今,已向盛威集团乃至社会输送近百名高管:2015年,28岁的徐洁成为盛威集团当时最年轻大股东;殷永平单枪匹马闯北京,自立门户开拓新赛道,如今已成为盛威通信产业老板;而“创二代”赵蔚,在盛威集团“脱胎换骨”后,让老牌榨菜厂以“零添加”征服Z世代。
旭升集团。尤才彬摄。
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车间如是,实验室亦然。
在海尔施生物医药实验室,杨华瑜博士带领50人团队,用3D生物打印构建肿瘤模型,填补国际领域空白,推动精准医学发展。该团队经过不断努力成功建立了涵盖20余种癌的3D生物打印PTA建模方法学,均为世界首创。这支20%成员为硕士博士的团队,将精准医疗推向新高度。
“新宁波人”张金达的蝶变更具戏剧性。2017年大学毕业实习时,他因高强度车间工作萌生退意,却在离岗前写下万字建议书。离开宁波的高铁列车还没开到上海,企业领导的一通电话,让他铁了心“回到”北仑。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仑考察,24岁的张金达是在场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笑称,自己是沾了“年轻”的光。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打来电话求证:“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你了,那真的是你吗?”
次年,他带企业团队回母校招聘,167人应聘4个岗位,印证了他“中小企业藏黄金”的宣言。
如今,这位“95后”工程师又有新动向:率领团队将直径11厘米的EPS刹车马达外壳公差控制在微米级……数据显示,近五年北仑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200%。
当车间油污与数据代码交织,万字建议书与3D模型并立——北仑的答案清晰如铁:将帅之才,只在淬火砺剑中诞生。
东方电缆组照。柳海龙摄
三
东海之畔,168米立塔如擎天巨笔,勾勒出中国海缆逆袭的剧本。
20年前还蜷缩于民用线缆赛道的东方电缆,如今以10项全球首创技术劈开外企垄断的坚冰。破局密码,藏在人才活水激荡的浪尖。
海缆要成“动脉”,先破“无人之境”。该公司总经理夏峰深谙此道:建院士工作站聚顶尖智慧,设专项激励引创新奔涌,依托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柔性引才,更跨海邀来希腊“技术鲇鱼”——一位深耕超高压海缆的洋专家,带着高电压柔性直流技术踏浪而至。
当希腊精密遇上宁波韧性,不仅催生全球最高电压等级海缆的落地,更孵出一支深谙国际规则的创新尖兵。从66千瓦风电项目到漂浮式风机动态缆安装,跨国智力在高压绝缘、深海抗流等“卡脖子”领域凿山开路。
北仑地标凤环巢。尤才彬 摄
“外脑”入局,激活一池春水。
德国专家助力海天集团突破“卡脖子”难题,日本团队为赛维达研发9000吨级压铸模具……全球智慧在此汇聚,擦亮“中国制造”金招牌。据统计,在北仑,海外工程师已助推企业新增产值超百亿元。
向海而生的基因,更催生了一批“破风者”。
林涧蜗牛创始人林锦涛,依托梅山保税港区搭建跨境独立站,年销售额3600万美元;天正模具的团队以镁合金尖端工艺叩响新能源汽车未来之门;宁兴优贝年发货4000万单,把100多个海外品牌引入中国。
今日宁波,既有吞吐寰宇的大港磅礴,亦有星光汇聚的人才银河。
当人才政策让数万张年轻面孔安家,当希腊专家的咖啡杯与宁职院学子的工具箱碰撞出火花,这座港城终将读懂:潮水冲刷出的不仅是深水良港,更是人心与智慧的锚点,是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暖暖春风。
毕竟,种下梧桐的港口,终将成为凤凰的家园。
(滑动查看全文)
3
向海而进 向新而行
宁波用“最大优势”服务战略支点
当全球最大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定格在13.77亿吨,当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拔节生长,当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2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东海之滨的宁波,完成了一场从“地理枢纽”到“开放策源”的骐骥一跃。
这是一项勇担使命的踏实践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
这是一场发展范式的系统重构:压铸模具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北仑区连续8年位居全国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销售额单区第一。
这座视开放为最大优势的千年港城,这座被“硬核”与“活力”定义的现代化城市,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以“硬核实力”标注开放新高度。
一
5年前,宁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这绝非简单的自我期许。
宁波之特,在于以全球视野重构港口基因,用制度创新激活民营经济。
从穿山港区与梅山港区“双星闪耀”,成就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到海铁联运线路逾100条,触达全国16省67市,外贸箱量全国第一;从贝发集团联动3000家中小企业“一支笔闯全球”,到灵峰工业社区党建链串起78家企业协同创新,再到携手舟山获批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座城市始终在探索服务大局的发展密码。
比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易跨保”“港航服务保”“服惠保”三个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创新产品。截至去年底,“易跨保”累计承保金额达到25亿美元,“港航服务保”累计承保金额逾2.8亿美元;“服惠保”自去年推出以来,已为全市46家小微服贸企业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预计全年承保规模超过4000万美元。这些创新成果有效助力宁波跨境电商产业、港航服务业和小微服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印证发展雄心:去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箱,较2020年增长37%;22家宁波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至2024年,中国信保宁波分公司服务支持外贸企业数由5700家增长至9400家,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规模从41.2亿美元增长至101.4亿美元,增幅达146.1%。
但更深层次的战略价值,藏在宁波舟山港—威廉港“中欧快航”的点对点航路优化里,藏在梅山港区全流程无人化散货作业中,藏在旭升集团24.2%的能效提升中,更藏在甬强科技介质损耗万分之一的技术突破上……
这些看似孤立的数据,共同拼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坐标。
二
面朝大海,宁波舟山港北二集司以“智慧”“绿色”“服务”为关键词,交出了闪亮答卷:
在这里,“智能化”让“老码头”迸发新活力: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推动智能闸口迈入4.0时代,智慧资产管理系统加速推进码头设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堆区智能控流、车路协同等技术让智能设备作业流程更顺畅。
在这里,“绿动力”澎湃强劲:新型能源从“末端”推动港区流动机械零碳排放,全国首个船岸协同开展的移动式岸电箱接电模式在此落地,码头全域生产安全能源管控系统、智能充电调度系统等“绿智”科技为港口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在这里,“精品服务”托起速度和温度:挖潜优效,以248.23自然箱/小时的船时效率刷新“中谷南昌”轮国内作业效率纪录……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5年,亦是制度型开放的破壁之年。
搭建冷链数智监管平台,通关时效提速20%;创新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模式,年减少固废8000吨。26项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的背后,是138项改革举措的持续攻坚。
改革聚焦深层痛点:针对中小企业“出海难”,创建“数字化生态平台+海外仓”双驱动模式;破解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困局,构建铁矿石、原油等六大交易中心,5年实现销售额破2万亿元……
这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宁波成为“创新高地”。
三
在北仑工业社区的一角,全球最大的250吨一体化压铸模具正在下线。
臻至机械董事长张群峰说,5年前外企断言“中国人造不出的产品”,如今已装进国内外头部新能源主机厂生产线。
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案例,在宁波民营经济领域变得越来越多:君灵模具投入逾6000万元,将团队创新点从单模具开发变为全链布局,打造全国首个中小批量交付平台,助力150款产品轻量化革新。
数字革命重构产业基因:获评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国内首个石化行业大模型落地。
当“90后”企业家王恒用毫米级精度打造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当唐彦春博士团队攻克高频高速覆铜板“卡脖子”技术,这座城市正以“极限制造”参与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宁波面临更深层叩问:
当全球航运规则加速重构,宁波能否以“港口+数字”双轮驱动制定新标准?
当新兴产业赛道激烈竞逐,宁波能否让“甬字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答案藏在持续深化的改革逻辑中——从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到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从东方电缆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到北航新材料创制中心……每一项突破都在拓展发展的边界。
对此,这座城市有着清醒认知:真正的战略价值,不在数据的一时领跑,而在为国家探索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从全球第一大港的汽笛声中,我们听见中国开放的坚定足音;从宁波企业车间的精密运转里,我们触摸到制造强国的铿锵脉搏……亦足以让奋进者的足迹化作永恒坐标。
(滑动查看全文)
4
云樯指沧溟,弄潮儿齐向涛头立
深夜的北仑横浦司机之家依然灯火通明,集卡司机王卫国在共享厨房里煮着雪菜黄鱼面,他的妻子李秀芬缝制的“港口印象”帆布包正通过宁兴优贝发往荷兰鹿特丹;10公里外的吉利梅山工厂,激光焊装线的蓝色弧光穿透夜幕,第40万辆极氪系汽车完成出厂检测……
春天到,再出发!宁波,这座东海之滨的民营经济“大本营”,正以“昼与夜的双重变奏”,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
俞凯鑫摄
一
记者站在旭升集团未来工厂的玻璃连廊俯瞰,机械臂阵列如林,逐一将铝合金压铸件送入指定位置,精准抓取误差不超过0.02毫米。“这里的每台设备都会‘说话’。”在数字化大屏前,车间主任李峰轻点屏幕,把客户订单分解为368道工序指令。
“5年前我们为客户研发首套电池包壳体时,模具调试需要3个星期,现在算法能在72小时内完成全流程适配。”李峰说。这家从30人小厂成长起来的“小巨人”企业,以年复合增长率超20%的速度,在宁波的智造版图上刻下“灵气”与“活力”。
宁波的产业基因里,从不缺乏“破界者”。
在北仑灵峰现代产业园,华朔科技的生产线上,价值千万元的德国库卡机器人正为奔驰EQ系列雕刻转向支架,金属碎屑飞溅如星火;百米外的臻至机械车间,250吨级车身结构件模具轰然合拢,这项打破全球行业天花板的技术,让企业成为国内外头部新能源主机厂的“首席工艺师”。
另一厢,继峰股份的“乘用车座椅头枕”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0.7%,排名第一;拓普集团的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填补国内空白——龙头企业与数十家中小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让园区产值5年间跃升至396亿元。
“北仑的‘仑’,是驱动创新的齿轮,是为企业加速的车轮。”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总爱把这句谐音梗挂在嘴边,后面往往跟着,“今年是北仑区开发建设41周年,也是吉利控股集团扎根北仑、向新向上26周年”。
产城共荣,在极氪工厂的流水线有着最直观的数据。从第一辆极氪001到第40万辆车下线,3年多来,这个“仑”服务于造车的全流程:2023年,极氪001FR的零百加速2.02秒纪录在此诞生;2024年,极氪汽车共交付222123辆,同比增长87%,成为中国纯电豪华品牌年度销冠。
从春天启航,宁波“创”上聚焦,加速向“强”。
杨金龙摄
二
在宁波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项目,挪威三文鱼在零下60℃超低温库速冻保鲜,乌克兰谷饲牛肉自欧洲搭乘航班来到中国。
作为去年设立的综合性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这里与港区物流无缝衔接,在宁波海关严密高效的监管模式下,助力宁波舟山港冷链吞吐量增长。在智能温控系统应用上,“从智利车厘子到俄罗斯帝王蟹,货物‘睡一觉’就能完成全流程通关。”宁波梅山国际冷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冬冬笑着说。
土地开发强度逼近40%的北仑,在改革中找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东华能源的丙烷地下洞库深埋山体,用地表68.6亩土地撬动了原来需1200亩地的能源仓储项目;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至宁波后,全国首创的“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让17个“沉睡”项目重焕生机。
在宁兴优贝的智能分拣中心,跨境包裹如激流奔涌,年发4000万单的纪录背后,是“1210小包出口”政策突破带来的爆发力;林涧蜗牛的独立站上,潮牌电子、多功能工具箱、优质保健品等产品,进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百万人的个性化需求,年销售额达3600万美元。
方圆3公里内聚集60%的客户群,这是曾让德方工程师惊叹的“宁波魔法”——2023年,这种“以链聚企”的招商智慧,曾让梅塞尔电子特气、IGAS新型冷媒等26.96亿美元外资项目落地生根。就在本周三,16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北仑,总投资超150亿元。这些项目既涵盖精细化工、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形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
从春天出发,宁波“链”上发力,疾驰向“新”。
鲁巍摄
三
春光如海。九峰山下,孩子们在新改建的“星辰乐园”追逐嬉戏。这片曾荒废5年的绿地,如今成了宁波“微更新”的范本。
尤才彬 摄
在柴桥老街的“卡嫂工坊”,“李秀芬”们缝制的文创包正被贴上跨境物流单。这个由集卡司机家属创办的共富工坊,年产值突破40万元,产品远销欧洲。
横浦司机之家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港区2.6万辆集卡的调度信息,而休息区的共享厨房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司机用家乡食材烹煮“车轮上的团圆饭”。
新碶街道玉兰社区的“国际客厅”里,韩国主妇金智慧正学习中国茶艺,近300名外籍居民在此构建起“15分钟国际服务圈”——从跨境医保结算到多语种法律咨询,细微处尽显港城温度。
生态与工业的共生哲学,在这里得到诗意诠释。当春晓茶园的“乌牛早”嫩芽萌发时,双狮风电场机组正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省级3A级景区村庄三山村里,即便是工作日也有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的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感受乡村慢生活的独特魅力。去年,当北仑摘得全国首批“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这片热土已实现连续7年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系全市唯一。
潮水的方向,从来由弄潮者定义。
当申洲国际的马建荣说出“全球每卖出8件T恤就有1件‘宁波装’”,当吉利的安聪慧宣布“极氪全球研发中心在此落子”,宁波的答案早已写进波涛:以改革为锚,以开放为帆,在沧海横流中驶向“万物生长”的春天。
云樯所指处,沧溟无界;涛头当立处,自有气象万千!
(滑动查看全文)
来源丨宁波日报 记者 单玉紫枫 金鹭 孙肖 通讯员 陈旻茗 张若曦
封面丨王梦雄 摄
一审丨郭梓谦
二审丨沈焰焰
三审丨张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