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不知不觉当中,清明时节将至,而它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扫墓祭祖,连接生者与逝者,凝聚家族情感。很多人认为清明上坟是迷信,但其实不然。



清明节为啥要上坟?

清明祭祖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融合了寒食节禁火、上巳节踏青等习俗,至唐代逐渐成为以扫墓为核心的法定节日。



古人认为,清明是“气清景明”之时,阳气升发,适合与祖先沟通,祈求家族平安与丰收。《礼记》强调“祭者,教之本也”,通过祭扫强化孝道与家族认同。这个才是这个节日的真正核心,让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祖先的一个恩德。



在笔者看来,清明上坟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命教育的实践。擦拭墓碑、整理坟莹的过程,让年轻一代理解家族历史,传承文化根脉。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能真正加强家族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传承良好的家风。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

祭祀节的核心习俗,就是祭扫,所以上坟也是有讲究的,在这天人们会修正墓地→上香→供品→祭拜→添土→焚烧纸钱,最佳时段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阳气充足)的时候。



还要准备好供品,以清茶、鲜花(菊花、百合)、素果为主,忌空心水果(如香蕉)、大鱼大肉及不明来源祭品,因易腐烂或含害物质。

除了这个习俗之外,还有踏青祈福,比如说插柳驱邪,放风筝等,另外在这天的时候,还有很多的食俗,比如吃青团(江南)、馓子(北方)等。

上坟的讲究:坟前三不供,扫墓三不碰,三人不上坟分别指啥?

坟前三不供

1、 空心水果不上供

它象征“无心”,如香蕉、菠萝,易腐烂招虫,破坏墓地环境。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水果的话,要选择寓意好的,不能选择这种空心的,代表着内心不够虔诚。



2、 大鱼大肉

清明节祭祀的时候,不太适合用大鱼大肉,这些荤腥易变质,且传统祭祀重素食,体现清净之心。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时令的野菜或者是制作的糕点。

3、 来路不明的祭品

像路边染色糕点、劣质香烛可能含毒,还有的曾“焚烧“金元宝”引发山火的案例,这个也都比较的常见。这样的祭品,都不要拿去上供了。



扫墓三不碰

他人供品

随意触碰或带走他人祭品被视为不敬,可能引发纠纷。

墓地杂草

除草需保留草根以防水土流失,添土取自墓地外围,不可挖他人田地。

山神土地神

祭扫前先拜山神,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如《淮南子》所言“山川神明,掌管万物”,当然祭祀的时候,不能去碰他们。



三人不上坟

孕妇不上坟

传统认为胎儿阳气弱易受冲撞,现代则因山路湿滑存在安全隐患。这个其实也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自身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重病初愈者

这类人群,免疫力低易受寒,且祭扫需体力,可能加重病情。所以为了自身的一个健康着想,不要去上坟祭祀。

三岁内幼童

孩童易哭闹或触碰危险物品(如蜡烛),且心理承受力弱。这个都可能在祭祀的时候,遇到风险,所以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带着他们一起去上坟。

清明上坟的讲究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当做是一种迷信,因为其本质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三不供”“三不碰”还是“三人不上坟”,皆从健康安全、生态保护与情感表达角度出发。《朱子家礼》所言:“修坟如修身”,清明祭扫,修的是家族精神,护的是文明根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