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没有谈拢,特朗普心腹刚回国不到24小时,中方实施重磅新规!
据环球网消息,日前,特朗普的核心盟友、共和党参议员史蒂夫·戴恩斯,结束访华行程返回美国,中美双方未能达成实质性突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后不久,中国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以精准反制回应美方极限施压。这一连串交锋背后,折射出中美战略博弈的深层逻辑与未来走向,那就是要谈欢迎,要打奉陪,美国单边制裁不好使。当然了,我们这个“打”指的是贸易战。
戴恩斯此次访华,肩负着特朗普政府的“三重使命”:缓解美国农业州的关税压力、试探中美元首会晤的可能性、推动芬太尼议题与贸易战挂钩。然而,美方“先解决芬太尼再谈关税”的预设条件,本质是将国内治理问题转嫁中国,延续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这种政策的矛盾性早已显现,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却导致自身通胀上升、工业产出下滑、农业出口损失惨重,戴恩斯访华前,蒙大拿州的农民就曾公开喊话:“关税战让美国农业成为牺牲品。”流星锤绕回来砸到了自己。
那么,中国的精准反击都有哪些呢?针对美方无理要求,中方不仅拒绝在核心利益上让步,还通过技术出口管制实施“非对称反制”。去年年底,中国商务部宣布对输美两用物项加强管制,涉及超1000种武器系统和2万个零部件。美国国防情报公司评估称,这一措施使F-35战机供应链延迟,导弹系统成本激增。
中方公布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规定》,将反制措施细化为四大维度:财产冻结、交易禁令、入境限制和连带反制。该法并非单纯防御,而是主动塑造博弈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指出,此举既是对国际法的捍卫,也为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法律盾牌。事实上,新规实施当日,中国就对参与对台军售的雷神技术公司高管实施制裁,冻结其在华资产并禁止入境,展现法律威慑的“即时性”,没有适应期、没有缓冲期、没有准备期,立即生效。
中国新规的合法性源于《联合国宪章》第51条赋予的“自卫权”,以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主权平等的确认。国际法专家指出,美国以“芬太尼危机”为由制裁中国,实际上违反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公约》精神,是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
新规实施后,国际社会反应呈现分化。美国企业界警告称,反制措施可能使美企在华损失超千亿美元;欧洲盟友呼吁避免“新冷战”,但不愿选边站队;发展中国家对华出口增长显著,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改革。说明中国这招是合法、合规、合理、得人心的,对美国更是管用的。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矛盾,本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而中国的新规,则是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的主动作为,是反击,也是进攻,从此以后在中国这里没有“逆来顺受”或者“被迫接受”,美国需要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正如中方所言:“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