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敲定了总统尹锡悦涉内乱案的首次公审日期,4月14日。

这一审判不仅标志着韩国宪政史上,首次对在任总统进行刑事审判,更将决定尹锡悦是面临无期徒刑的牢狱之灾,还是绝地翻盘重掌大权。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紧要时刻,韩国两名高层人员提前和尹锡悦做了切割。



去年12月3日,尹锡悦以“国家紧急事态”为由宣布全国戒严,派遣武装军人进入国会,引发朝野震动。

韩国检方指控其行为构成“内乱罪”,核心争议在于,尹锡悦的戒严令是否符合宪法规定的“战时或事变”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尹锡悦身边人的证词,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证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韩国代总统崔相穆、外长赵兑烈的证词,让尹锡悦陷入了十分不利的境地。

崔相穆、赵兑烈均表示,他们二人曾在戒严前当面劝阻尹锡悦,强调此举将摧毁国家经济和国际信誉。可以说,崔相穆、赵兑烈此举有利于他们自保,不至于让韩国执政党高层“全军覆没”。

媒体指出,检方申请传唤的38名证人中,除崔相穆、赵兑烈外,还包括前国防部长、总统秘书室长等核心幕僚。

这些曾与尹锡悦共事的官员,将揭露戒严决策的内幕细节,证明尹锡悦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滥用总统权力”。



面对极端不利的态势,尹锡悦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尹锡悦团队在此前庭前会议上全盘否认指控,矛头直指案件侦办机构,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

尹锡悦团队主张公调处无权调查内乱罪,并称公调处证据系非法获取。事实上,尹锡悦团队的这套行事方法,实为拖延战术,他们试图将焦点从事实指控转向司法管辖权争议。

截止到目前,尹锡悦弹劾案已经百日未决。自2024年12月14日国会通过弹劾案以来,宪法法院已审理此案超过100天,远超卢武铉的63天和朴槿惠的91天。

韩国宪法法院迟迟未宣判,既因案件复杂,也因担心裁决引发社会动荡。韩国此前民调显示,52%民众支持弹劾,45.1%反对,民意分裂正加剧韩国的司法压力。

若宪法法院先于刑事案判决弹劾成立,尹锡悦将立即下台,刑事审判可能因“总统豁免权消失”加速推进;

若弹劾被驳回,尹锡悦虽可复职,但刑事案仍将持续,形成“总统在任受审”的宪政奇观。

回顾韩国宪政史,韩国总统结局多与司法审判挂钩。朴槿惠因“亲信干政”案被判22年,全斗焕因“双十二政变”被判无期徒刑。



尹锡悦若被定罪,内乱罪的刑事标准最高死刑,但历史尚无前例,无期徒刑是最可能的结局。

讽刺的是,尹锡悦曾任检察总长,主导朴槿惠案调查。如今角色反转,让人们看到韩国政治的“轮回复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