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蒋介石和孙立人因为汤伯恩产生分歧,老蒋怒斥孙立人自私自利,不顾大局。
本就对老蒋心生不满的孙立人当即回击道:“如果共产党打来,你就去跳太平洋。”
新仇旧恨,一时之间全部爆发。孙立人对蒋介石的态度,也为他的人生结局埋下了隐患。
这两个国民党高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孙立人又会走向怎样的人生终点?
性格使然,积怨重重
50年代初的台湾政坛,看起来是老蒋家的天下,实际上内部却暗潮汹涌,明争暗斗一直没有消停。
蒋介石儿子蒋经国被他寄予厚望,不出意外的话,老蒋手中的权柄未来将会传递到蒋经国的手中。
可蒋经国的安全感却并不高,因为政坛中,有一个人始终让他笼罩在危机意识之下。
这个人就是孙立人,著名抗日将领,有资历有背景,还有战功傍身,在军中威望极高。
孙立人1890年出生于安徽舒城,因为父亲有着北洋政府背景,所以自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还能去美国留学深造。
光是这一点,他就已经超越了同一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
这段留美经历,给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美国军校先进的军事理论化为己用,回国之后进入部队,如鱼得水,节节高升。另外,他在美国还结识了许多同学朋友,这些人都能成为他的政治资源。
1927年夏天,他大学毕业,先是到西方国家考察军队建设情况,完成任务之后又马上回国,进入国民政府组建的正规军中担任军官。
上世纪30年代,孙立人因为自身过人的军事训练经验,受到蒋介石的欣赏,得以成为总司令部军官,进入蒋介石划定的权力核心圈层。
他的个人素质在军中十分拔尖,他牵头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训练改革方法,整体提升了军队战斗能力。
他的贡献,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有了更加直观的体现。
1942年4月,他带领中国远征军进入腊戍,朝着缅甸中部行军。这一战,他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
敌人的兵力人数是远征军人数的10倍左右,而且对方已经抢占优势阵地,防御阵线拉满,弹药武器的储备也非常充足,总之各方面情况都对远征军很不利。
孙立人没有选择和敌人硬碰硬,而是隐藏底牌,寻找隐蔽地形,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一边用大炮狂轰滥炸,一边又寻找近身契机,随时准备突破敌军防线。
他这套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数,打得侵略者晕头转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没能掌握节奏,损失还越来越大。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孙立人采用火力掩护与步兵搏杀相结合的方式,把战场变成了一处小型绞肉机。敌人躲闪不及,只能丢下1200多具尸体,仓皇撤退。
趁着敌军士气衰落的时机,远征军一鼓作气,将被俘虏的英国盟军成功解救出来,同时收获一大批战利品,大获全胜。
这一战让孙立人名声大噪,从此以后,他抗日英雄将领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有的新兵参军入伍,就是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和他并肩作战。他们效忠于他孙立人,而不是蒋介石。
对于蒋介石来说,崛起的孙立人是个不容小觑的对手。尤其是当他决定培养蒋经国,而孙立人又成为蒋经国上位路途中的绊脚石时,他对孙立人就更加不满。
但他不能除掉孙立人,只能明里暗里制造矛盾,挑起事端,以隐晦的方式提醒孙立人注意身份。
偏偏孙立人是个直肠子,性格相当耿直,对蒋介石有什么不满,从来都是当面反驳,从来不会委屈自己。
不少人曾经劝过他,不要试图和蒋介石对抗。只要他身在国民党阵营,就必须要接受蒋介石的领导。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队伍中,老蒋对也是对,错也是对。
国民党高层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在孙立人这里却完全不算规矩。他有能力,有人脉,有战功,有名声,根本不给蒋介石面子。
他多次当面顶撞老蒋,经常害得老蒋下不来台。两人的分歧一天天增加,新仇旧恨累积了不知多少。
有一次,孙立人与蒋介石吵架,情绪直冲脑门,甚至说出让蒋介石跳太平洋的离谱言论。
不懂暗示,自讨苦吃
1949年,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无力回天,已经退守台湾,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孙立人作为国民党高层将领,当然也跟着一起到了台湾。
在上海解放前后,另一位国军将领汤恩伯准备带着残兵败将奔赴台湾。蒋介石得到消息,命令孙立人全权安排接待事宜。
他对汤恩伯非常重视,此人是他的嫡系将领,跟着他南征北战多年。未来他想反攻大陆,还得依靠这些力量。
老蒋一贯喜欢大搞山头主义,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谁得到他的赏识,谁就能拥有优越的待遇。在国民党,决定官员干部身份地位的因素不是他们的才能,而是他们与蒋介石的亲疏远近。
在给孙立人安排任务之后没几天,两人再次碰面,蒋介石询问工作进展,孙立人给汤恩伯部队安排的营地在哪里。
孙立人心中尽是不满,但又暂时不能当面发作,只好老老实实回答,给汤恩伯空出了几所学校的校园。人数不算太多的将士们,可以暂时在校园里安置。
听到这个安排,蒋介石非常失望,指责他自私自利,不肯让出自己的训练营。
要说自私,整个国军队伍里,没有人能比蒋介石更加自私。所以这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孙立人感觉讽刺又可笑。
脾气火暴的孙立人从来不会惯着蒋介石,他当即回击道:“我自私?明明你才自私。谁不知道汤恩伯是你的心腹?共产党的部队打过来,我看你只能往太平洋里跳。”
从来没有人敢这么指着老蒋的鼻子骂,就连他的老对手毛主席都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他气得脸红脖子粗,又不能大张旗鼓地惩戒孙立人,只好使劲把这口气憋回去。
孙立人本以为,经过这件事,他会被彻底边缘化。可没想到,仅仅半个月后,他就接到蒋介石的电话。
老蒋不知道打的什么主意,竟然邀请他陪同吃饭散步,他没有理由拒绝,只能按时赴约。
这次碰面,两人之间的气氛难得和谐。他们肩并肩行走时,蒋介石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现在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去信任,我能相信的只有你了。”
表面上看,这句话好像是蒋介石释放的求和信号,想要修复自己和孙立人之间的关系,消解两人的矛盾。
孙立人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的视角里,老蒋既然愿意主动低头,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再拿捏姿态。
他沾沾自喜,觉得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完全没有把蒋介石的话往深了想。
事实上,一个高高在上的政党领袖,绝对不会对自己的部下低头。只有在他决定对部下动手时,才会假意安抚,消除对方的戒心,然后一击致命。
如果孙立人看透了政治世界的波诡云谲,那么接下来的那场灾难,他很有可能躲过去。
倒蒋兵谏,惨遭囚禁
孙立人在军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他不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将领,所以要论资排辈,他必然排不上号。但他又有实实在在的抗日战功,而且是扬名世界的战功,这又决定了他的影响力。
于是,国军队伍中,有人对他满怀崇拜,有人对他满眼嫌弃。
很显然,50年代的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属于后者。
只有把孙立人扳倒,蒋经国的上位之路才能变得更加顺畅。他还在,就始终是个隐患。
心狠手辣的蒋介石,最擅长的伎俩就是使阴招。眼见无法正大光明地找到孙立人违规违法的证据,他就故意编织了一个“倒蒋兵谏”的罪名,剥夺孙立人的权力,解除孙立人的武装势力。
一个军官失去号令军队的权力,如同一只猛兽失去獠牙,再也翻不起风浪。
这一年5月,蒋介石又突然不明不白的召见孙立人。接到消息时,孙立人心跳如重鼓。他直觉认为,今天不会发生什么好事。
果然,蒋介石的态度很是傲慢,他抛出一连串连珠炮一样的质问,打得孙立人心脏沉到谷底。
他在意很多问题,比如孙立人私下与胡适等社会学者来往,与美国军政界人士交流十分密切,甚至还能得到艾森豪威尔的亲自邀请,出席对方的总统就职典礼。
每一个孙立人拥有而他无法拥有的人脉,在他的眼里都是眼前的死对头对自己的挑衅。他容不下这样的挑衅,只能抽刀断水。
此时的孙立人情绪同样十分激动,他不能忍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白之冤,大声反驳说:“我这一辈子,只会忠君爱国,爱民如子。我不喜欢政治,也绝对不会用政治手段陷害别人。”
蒋介石似乎没料到他会有这样的反应,两人的这次见面也不欢而散。
老蒋的一句话,如同魔咒一般。困住了孙立人的人生。他说:“我要把你孤立起来。”
不久之后,孙立人就被他软禁到了台中住所,不能随意进出,不能与外人接触,不能享受赫赫战功换取的回报。
他拿不到薪水,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只能依靠夫人变卖首饰过活。实在活不下去,孙立人只能给总统府写信,勉强换取一些生活费。
钱不够用,他就种玫瑰,种水果,自力更生,补贴家用,以至于得了个名号,玫瑰将军。
孙立人在这里度过了30多年的时光,一直到1988年才终于重获自由。这个时候,台湾已经变了天地。
遗憾的是,仅仅享受了两年的自由光阴,他就病逝于台湾,给自己悲剧性的一生画上句点。
结语
孙立人的悲剧命运,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他性格耿直,不善变通,功高震主,毫无自知之明。蒋介石大搞党派山头,重用嫡系,清除异己。台湾当局的风气一团糟,黑暗笼罩着这片土地,非得等到祖国统一,台湾回归,阳光才能平等地照射下来。
参考
人民日报海外网:
《抗日名将孙立人》 《军事历史》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