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钧出生在江苏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然祖父曾是清朝的贡士,但到了钱父这一代,家中状况已经不行了。但他还是在长兄的教导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并进入学堂继续读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因为学堂停止教学,钱大钧便赶赴上海参加了学生军,加入到了反对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活动中。
1914年初,钱大钧来到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与当时同样在东京的蒋介石一起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年底,钱大钧回国,考入了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并积极投入到了反对袁世凯的军事活动中。他也因此上了袁世凯的搜捕名单,学业一度停滞。直到袁世凯倒台后,他才得以完成了学业。
1921年,在得知孙中山在广东重建政权后,钱大钧毫不犹豫南下广州投奔孙中山,加入了粤军。此后三年间,钱大钧参与了粤军发动的许多战役,并取得了胜利,其中许多作战计划和命令都是由他下达的。
1924年,孙中山决定建立黄埔军校。钱大钧同何应钦、顾祝同等人一道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在校内担任多项要职。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二团团长的钱大钧率部在棉湖战役中一战成名。当时,由于对地形不够了解,加之通讯受阻,黄埔军校校军在战斗中伤亡惨重。但由于钱大钧率部及时增援,且创造出了以3000多兵力击溃陈炯明部20000多人精锐的战绩。这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取得的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仗,在军校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后,钱大钧成为了“黄埔系”高级将领中最受蒋介石信任和器重的,他成为了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下令“清党”,钱大钧便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州时,他也曾率部围堵。甚至还向留守在三坝河的朱德、陈毅的部队发起进攻,企图将起义军覆灭在这里。
1927年10月中旬,钱大钧晋升上将,担任第32军军长,成为了蒋介石“反共”的“鹰犬”。尤其在1931年,他还根据蒋介石“格杀勿论”的指示,暴力镇压了武昌第一纱厂工人的示威活动。
这一年秋天,武汉水灾严重,蒋介石却直言“防共比防洪更重要”。于是,钱大钧没有抽调兵力参加防汛工作,反而继续“反共”,这一行径导致汉口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酿成了汉口有史以来的最大惨案。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唯蒋介石之命是从、积极“反共”的钱大钧却曾故意放走了陈赓,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3年5月,被蒋介石抓住的陈赓在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脱险,离开了南京。根据党组织安排,陈赓准备前往中央苏区。
陈赓乘坐的火车在徐州经停,由于长时间坐车赶路,他觉得有些烦闷,便来到了车厢外面,在站台上转了转。就在这时,他突然看到列车后面临时又加了一节车厢。很快,几个国民党军官便向那节车厢走去。
看着国民党的衣服,陈赓心中咯噔一下,再仔细看过去,竟然发现这几名国民党官员中有自己认识的人,而其中一个正是蒋介石的“反共先锋”钱大钧。
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钱大钧也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某种程度上来说,钱大钧也算是他的老师和同事。
但此时陈赓身份特殊,在确认了是钱大钧后,他急忙低头,转身上了车,担心被他发现。
火车开动后,陈赓以为钱大钧没有认出自己来,便松了一口气。没想到,钱大钧的一名副官突然来到了他身边,恭敬地对他说道:“陈先生,请跟我来。”
陈赓心下一沉,“还是被认出来了,真倒霉。”刚刚重获自由,陈赓不想再被抓进去,他做着最后的挣扎,说道:“我不姓陈,而且,你们认错人了,我一个做生意的,怎么会认识你们的长官呢。”
那名副官听后,继续面无表情地说道:“陈先生,没有错,请你跟我来。我们长官要见你。”
陈赓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他也不再挣扎,起身淡定地跟着那名副官来到了钱大钧所在的车厢。
当他一走进这节车厢,就看见钱大钧笑眯眯地盯着自己,然后热情地欢迎他说:“请坐。我刚刚一进站就看到你在站台上了。”
陈赓听后,没有搭话,他想听听钱大钧是什么意思。
钱大钧见状,也没有生气,继续问道:“最近在做什么呢?”
陈赓淡定地回答道:“什么都没有干,正在到处找事做呢。”
钱大钧自然不相信他的话。毕竟,前段时间陈赓逃跑的消息早已人尽皆知。陈赓见钱大钧没有逮捕自己邀功的意思,他也逐渐放下心来,并与他谈论起了过去在黄埔军校时的故事,两人也算相谈甚欢。
到了饭点,钱大钧还招待他吃了顿饱饭。陈赓也不客气,当即端起碗吃了起来。
火车一连过了几站后,钱大钧认真地对他说道:“陈赓,你有事就走吧,我不拦着你。”
陈赓见他没有开玩笑,起身便离开了。
陈赓走后,钱大钧的副官十分不解,毕竟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啊。他问钱大钧说:“长官,怎么能放走他呢?”
钱大钧笑着摇摇头,解释道:
“当年,我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还当过他的老师,我们也算是有师生之谊。而且陈赓还曾经救过蒋介石,在黄埔师生中他更是名声在外,影响力颇广。就连老蒋都不敢动他,我要是抓了他,岂不是给自己找了个烫手山芋么。这样做还不得被黄埔师生骂死吗?”
正因如此,钱大钧在见到陈赓后,不仅好饭好菜招待了他,还装作不曾见过,放了他。
陈赓有惊无险,再次逃过一劫,并顺利来到了中央苏区。此后,他继续投身于革命运动中,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奋斗了一生。
参考资料:党史纵览2023年12期、黄埔2023年1期、党史纵览2016年4期、档案天地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