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签字只剩最后5天,李嘉诚却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港口出售的交易,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站队美国”。
尽管港媒持续关注,两任香港特首和港澳办也相继发声,但李嘉诚依旧不为所动,一意孤行。
根据彭博社的最新消息,这笔交易预计将在4月2日最终敲定。
眼看时间所剩无几,中方也没有坐视不理,外交部终于打破沉默,亮明态度,并迅速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中方已做好两手准备,以防止事态朝着不利方向发展
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局?接下来的几天或许将迎来关键时刻。
李嘉诚的巴拿马港口交易:一桩麻烦生意
李嘉诚,这位叱咤香港商界几十年的大佬,最近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这次的风波源自他正在推进的一笔巴拿马港口交易,买家是美国的贝莱德集团。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买卖,但放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笔交易的分量立马变得不一样了,各方关注,争议四起。
4月2日,这个交易截止时间一分一秒地逼近。
如果交易告吹,那可不是小事,违约金将是一笔惊人的数目,对李嘉诚的商业版图甚至个人声誉,都是不小的冲击。
而更让局势复杂的是,这笔交易早已被大陆和香港特区政府盯上了。
商务部研究院副所长白明更是公开发声,抛出一连串犀利问题。
既然是正常的商业买卖,为什么不公开全球招标,让最高出价者得标?
为何非要急匆匆地与贝莱德敲定交易?这中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
这些质疑让李嘉诚的压力陡增,交易的不确定性也在持续升温。
李嘉诚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眼看着4月2日的交易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更微妙的是,这笔交易的背景还带着几分“政治味道”。
特朗普之前就公开放话:“美国正在夺回巴拿马运河。”如今李嘉诚打算把巴拿马港口卖给美国的贝莱德集团,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否意味着他站队美国?如果临阵反悔,不但要赔巨额违约金,还可能直接得罪特朗普。
可如果继续推进,又如何向中国政府交代?如何平息国内的质疑?
要看懂李嘉诚的选择,就得回顾他的发家史。
如今已经96岁的他,15岁便开始闯荡江湖,在香港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赚钱至上”的本事。
他曾直言,自己创业初期只想着赚钱,不太在乎手段,这样的思维模式深深影响了他此后的商业决策。
他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政治风险在他眼里往往只是“生意成本”之一。
更重要的是,李嘉诚的财富核心早已不依赖实业,而是高度金融化。
与国家经济命脉关系不大,这意味着,当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很可能会优先考虑后者。
从他近年来不断抛售中国资产、将资本转移至欧洲、加拿大等地来看,他的商业策略已经越来越国际化,甚至可以说是“去中国化”。
时代变了,李嘉诚的算盘还能打响吗?
时代变了,李嘉诚却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的游戏规则里。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动接受国际秩序的小角色,而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
中美博弈的格局也早已变天,中国不再是单方面承受压力,而是主动出击,捍卫自身利益。
反观美国,日子可没那么好过。
俄乌冲突让华盛顿的国际信誉受损,而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背景下,李嘉诚的这笔巴拿马港口交易已经不仅仅是商业买卖,而是带上了更深的政治色彩,甚至涉及到地缘战略博弈。
中国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外交部的发言人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话里话外已经释放了强烈信号:具体情况要问相关部门,但中国坚决反对经济胁迫和霸权行径。
这番话既是说给李嘉诚听的,也是对全球表态,中国不会任人拿捏,国家利益不容侵犯。
与此同时,中方也开始了实质性的行动。
首先,相关部门对这笔交易进行了严格审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以及是否违反反垄断法。
这可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实打实的法律和合规检验。
还有就是一些国企也被要求与李嘉诚的商业版图“保持距离”,暂停新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方正式介入,港口的战略属性就会被进一步放大,让这笔交易变得更难推进。
如今的国际棋局已经换了玩法,而李嘉诚能不能在这盘大棋里全身而退,还得看他的下一步怎么走。
黑石入局,李嘉诚的港口要易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突然现身中国,还在钓鱼台国宾馆和中方高层见了面。
这一举动耐人寻味,毕竟,黑石和贝莱德关系匪浅,而贝莱德正是李嘉诚这笔巴拿马港口交易的买家。
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
这场高层会晤,让外界猜测中美可能正在私下沟通这笔交易的最终走向。
如果双方直接谈妥,那李嘉诚恐怕连最后的讨价还价机会都没有,甚至可能被彻底“踢出局”。
眼看局势越来越不对劲,李嘉诚终于坐不住了,选择与香港特区政府会面,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而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可能早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回头看看,这场风波的种子,或许在他决定不公开招标、直接把港口卖给美国财团的那一刻,就已经悄悄埋下。
其实,早在事情闹大之前,香港特首李家超就已经放出话来,强调任何交易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这番话既是提醒李嘉诚,也是给香港社会一个交代,谁都别想着绕过规则玩暗箱操作。
可惜李嘉诚当时似乎没放在心上,现在想找港府“帮忙”,希望能找到一个“妥善的方案”,但这迟来的醒悟到底还有没有用,就真不好说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中方对李嘉诚并没有摆出强硬姿态。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这笔交易时,态度还算谨慎,表示具体情况需要询问相关部门
这说明,中方一开始还是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愿意给李嘉诚留点余地。
但李嘉诚似乎并没有领会这个信号,依旧一意孤行,推进和贝莱德的交易。
这一决定,让他错失了最好的调整时机,也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更值得深思的是,贝莱德在这次交易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贝莱德的投资方向一直备受关注。
问题是,他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收购这些港口?纯粹是看中商业利益,还是背后还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突然访华这一举动,让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黑石和贝莱德的关系非同一般,黑石集团曾经是贝莱德的母公司,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方选择在这个时候会见苏世民,显然不是简单的商业谈判。
李嘉诚的港口交易风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如今做生意,早已不是只盯着利润那么简单,还得考虑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甚至国际博弈的风向。
这笔交易最终会走向何方,李嘉诚还能不能全身而退?一切悬而未决,结局如何,拭目以待!
参考信源
证券时报,2025-03-19,《李嘉诚,刷屏!外交部回应!》
观察者网
澎湃新闻
国际船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