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连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岭记》,本书是贾平凹第一部以“秦岭”命名的作品,也是他的第十九部长篇小说。这一次,作者重返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岭,在这里挖掘出《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传统古书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将秦岭里的物事、人事、史事娓娓道来,为读者奉献出一部在心里累积多年的秦岭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秦岭记》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近六十个秦岭故事。让我们一同在这部长篇中,感受贾平凹笔下秦岭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着的物事、人事、史事。

但少阳山太大,不好经管,便打造葫芦岔,除了保存、培育岔里原有的兰花,将少阳山上别的品种的兰花也移栽过来,这就有了素心兰园、蝶兰园、麒麟兰园、黑皮兰园、银边兰园、荷瓣兰园、剑兰园、叶苓兰园、金丝马尾兰园。到处都是兰花,小的一束一握,大的开枝散叶能有竹筐大,路随花转,一步一景。岔口就建了高大的牌楼,上面写“少阳山兰花岔”,卖起门票。游人接踵而来,流连忘返,村里同时红火了十几处“农家乐”,卖吃卖喝,连带着把蕨菜、大蒜、黄豆酱、红薯、土豆也都卖出去了。

青年永远记着那个夜晚,又是雾来封山,院子里抬脚动步都是棉絮起舞,一群人都在堂屋里喝酒。这是一支十多人的地质勘探队,大胡子队长就住在他家。勘探队已经在村里待过了半年,半年里他们在葫芦岔周围的坡上、沟底、崖畔、河滩打钻了好多井,采集了好多土样。村里人都盼望着能勘探出石油、煤炭、天然气或者钼矿、镍矿,那么,葫芦岔就有好日子过了。现在,勘探队要撤呀,队员们都到队长的住处来喝酒相庆,差不多就喝高了。青年敬重着这些人,殷勤地给他们端菜点烟,然后坐在蒲团上和队长说话。

葫芦岔勘探完了?

整个少阳山一带都勘探过了。

是有了油有了煤有了天然气?

没有。

没有?那不是白勘探了,你们还庆贺?

对于我们,探明有矿藏和没有矿藏都是胜利呀。

但青年是失望了,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脸很难看。队长说:别这样呀,小伙子,世上的事都是平衡和公平的,这里没有矿藏或许有着别的好东西么。青年说:还能有啥,满山的石头和烂草,有贫穷?队长搂住青年的肩头摇晃着,末了,送给了一支手电筒、一只水壶。

虽然勘探队没有在这一带勘探出什么,但毕竟队长半年来就住在他家,青年与队长有了感情,队长要离开,他依依不舍,执意要送去县城。在县城里,青年和队长从照相馆照了相出来,两人在街上走,青年看到好多人家的门口或楼台上都盆栽着蕙,而且又小又瘦。他说:县城人怎么栽这烂草?队长说:你们叫蕙草,人家叫兰花。这兰花比你们那的差吧?他说:是差,差远了。还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在小拇指上呸了一口。队长就笑起来,说:那你可以把你们的采掘了来卖呀。

十年后的兰花成了绿色黄金,葫芦岔里更是热闹去处,青年曾经到县城打问勘探队,勘探队早已回省城了,他再没见过队长。当少阳山兰花岔里又建起了游客接待站,站的大厅里要安置个神位,各行各业都有神的,比如烧窑的敬老子,酿酒的敬杜康,做茶的敬陆羽,青年就把大胡子队长的照片挂上了。

四十二

鸡头坝是个山坳,地少又薄,两个月不下雨,即是凶岁,人就饭吃不饱肚子,酒喝不够脸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上任的村主任带领全村老少修梯田。梯田修了十年,十年里都是年馑。开石没有炸药,用柴草把石头烧红,再浇水激开。红黏土太硬,从河沟里挑淤泥,改良土质。各户人家除了锅、菜刀和门上的锁,别的铁东西都搜腾来打成了钎子、撬杠、镢头和锨。所有的柳树每年被砍拔,做抬棍,编笼筐。鸡叫头遍没有人睡过觉,天明起来也顾不上洗脸,人忙得像是被狼撵着,这狼就是村长。他四十多岁,老得如同七十,脚手变了形,一歇下来便让人拿了木板子在脊背上拍,越拍要越重,脊背才松活了,不再酸痛。出大力,又没有好饭食,尤其二八月里青黄不接,杨柳叶子、榆树皮、蕨根,能吃的都蒸了煮了往嘴里塞。上工时腰里还别了一个小布袋和门上的老式钥匙,小布袋里装的是软柿子拌稻皮子晾干磨成的炒面,吃了屙不下,屙时用老式钥匙掏。劳累饥饿过度,在抬石头时伤残了腿脚有四人,一头栽下去就死了的有两人。在垒堰时伤了两人,死亡一人。在沟底挖泥,伤了一人,死亡一人。赶着牛去犁坡顶上新修的地,人和牛从坡上一同滚下来,死了一头牛,也死了一个人。这牛杀了分肉,肉太少人太多,村长决定一大锅煮了,每人可以连汤带肉盛半碗。但肉还没有煮烂就分着吃,有人就一块肉卡在喉咙,吐不出咽不下,当时就憋死了。这人不是在劳动中死的,是吃死的,后来的村奋斗史上没有提他。而那张牛皮蒙了鼓,就架在了村委会办公室的屋顶上,屋顶上还插了一面红旗。每到刮风下雨,旗欢得嚯嚯地响,鼓也时不时自鸣。

县广播站来了记者,采访村长,问:你怎么想着这样修梯田?村长说:向山要地,向地要粮么。记者再问:你觉得能改变山坳的贫穷?村长说:我们一定会富裕!记者又问:你想象一下,富裕了你们会是怎样的生活?村长说:想喝酒了,就往够里喝。顿顿肉臊子拌捞面,吃三碗,辣子油汪汪的,再加一疙瘩蒜。

山坳四周的坡梁终于都修成了梯田,一圈一圈,层层递进,真的是梯阶啊,一直往天上去。坡梁下的田里引了泉水,种小麦、种水稻、种苞谷、种高粱。半坡梁的田里土质薄,种荞麦、种谷子、种红薯和黄豆、绿豆、豌豆、扁豆。坡梁顶上干旱,种上蓖麻,种上南瓜,栽上柿树和枣树,柿子、枣子都可以当粮食吃。地多了,又逢着雨水厚,三年五年,村子是真的富起来,家家有粮,也就养猪养羊养鸡,饭菜里有了腥味,而且开始用苞谷高粱烧起酒了。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赵梓希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