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简况
梁溪区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有3000多年历史,集吴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于一体。辖区面积7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万。梁溪教育底蕴深厚,优质资源集聚。现有学校148所,在校学生近十万人,教职工8886人。
当DeepSeek等AI大模型以3秒生成教案、10秒内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盲区时,教育的“数字海啸”正改写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式。在长三角腹地,教育高地无锡市梁溪区主动突围:一方面,持续数年建构区域教育智慧体系;另一方面,用“1+3+X”课程改革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东林书院的百年讲堂到全息投影教室,这座孕育数十位院士的老城厢,正在用“科技+人文”的焕新公式书写“AI时代教育何为”的梁溪答案。
拥抱未来的学习:
“AI+”重塑教与学的边界
拥抱未来的学习是什么样子?也许在梁溪区可以找到答案。在科技的有力赋能下,梁溪区的教育从学习过程到作业布置,从评价体系到教师教学,处处彰显着创新与活力,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学习画卷。
走进梁溪区明德实验学校六年级英语课堂,过文欣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围绕《healthy diet》开展一节“人工智能+阅读”的融合课。在文本解读阶段,学生们小组合作编制的思维导图,通过共享平板摄像头功能,被实时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大家评议。而在写作阶段,小组上传英语作文后,智能体立即指出了包括拼写、语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过老师表示:“人工智能走进课堂后,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许多教师发现,人工智能赋予了课堂更多可能。积余实验学校的生物教师赵希鹏让学生戴上VR眼镜,通过“神秘旅行”立体观察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语文课上,学生与古人直接对话;美术课上,学生笔下的人物可以“站起来”“活起来”;地理课则搬到沙漠、雨林等“现场”……课堂,因为AI而更加精彩。
作业,这个曾经让许多学生头疼的任务,在梁溪区也变得有趣且高效。2022年,梁溪区在4所学校试点使用AI智能作业系统,塔影中心小学是试点学校之一。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周静娟介绍:“通过AI智能作业系统,老师们可以快速设计出不同梯度、适应不同学情的分层作业,每天作业题量比传统布置作业的方式减少了约20%。”
六年级的双胞胎兄弟陈劲翔、王劲翔的家长通过小程序察看孩子的学力报告后发现,兄弟两人的学习特质有着明显的不同,而系统推送的学习建议也是“一生一策、量身定制”的。他们的妈妈说:“现在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定制学习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试点,AI智能作业系统越来越成熟,目前已经在梁溪区36所中小学全面推广使用。“通过AI智能作业系统,我们将努力实现‘智慧教’‘个性学’的新模式。”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介绍说。
培养会“教”的教师:
“1+3+X”倒逼教师成长
早在8年前,梁溪区就洞察到了未来科技将对传统教育造成冲击,提出了指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改主张,不断推进“一核·三维·多项”的“1+3+X”课程改革。其中“1”是指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3”是指从基础性、发展性和赋能性三个层面立体构建“梁溪课改项目任务群”,“X”是指学校及教师的创造性生成。
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魏星回忆:“最初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愿变、不敢变、不会变。”如何促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向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方向转变成为摆在梁溪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任务单成为推动教师转变的重要抓手。在芦庄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确定位置》一课上,数学教师季瑜倩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单:将“数对”的知识点糅在“破译密信”的游戏情境中,要求学生们探究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找到隐藏在乐高板中的“密码”。“这样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季瑜倩老师说。
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梁溪区发布了中小学全学科的示范性学习任务单,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或再开发。“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性的学习支架,而这正是传统教法中不够重视的地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说。
一张单子让课堂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一个平台则为教师主动变革提供了专业支撑。2020年开始,梁溪区推出“梁溪名师在线”,经过5年的发展,功能越来越齐全,名字也随之更名为“梁溪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研、评、训”于一体,汇聚义务教育全学科8100节精品微课、2.3万份教学设计及8万道智能题库,构建起覆盖K12全学段的“数字教学路网”,点播量突破800万次。
连元街小学的杨宏伟老师正在准备一节《打造未来街区》跨学科主题课程。来自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师通过梁溪智慧云共享AI助手,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杨宏伟感叹,“智慧教育平台的功能太强大了”。
这两年,梁溪区还完成了一件大事,指导全区中小学完成了各具特色的校级课程图谱。“一张单子、一个平台、一张图谱,构成了课程改革的三件套,有效推动了梁溪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邵华强说。
重构学习空间:
优质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梁溪的学校里,学习是随时随处都在发生的。作为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验区”、首批“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梁溪教育以“数智梁溪”数字基座为核心,完成了全域联动的教育数字生态系统,并部署了DeepSeekR1本地大模型。
“同学们,下课啦……”下课铃响,连元街小学蘅芳分校二年级(1)班几名学生走出教室,来到设在走廊的智慧运动空间。在智能互动屏前,学生比试跳绳、跳远、闯关游戏等项目,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体能训练。校园里还有一块大屏,实时记录学生的运动时长,公布运动之星风云榜。教师在后台可以精准掌握学生运动强度和技能特点。
在南长实验中学,有一座彩绘的小房子里装满了各种高科技设备,那是少年创客教室。学校创客教师黄秦祺介绍,创客教室的门一直是敞开的,方便学生随时参观、体验。像这样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在梁溪还有很多,区域AI沉浸式体验中心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通过“中心体验+漂流体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如今,科技感成为梁溪教育的新“标签”。2024年,梁溪区通过吐故纳新、腾挪置换等方式,战略性推进学校升级计划,将老城区的55所学校进行了改造,与此同时,紧跟新城建设脚步,两年竣工高标准学校16所,全力补齐周边地区教育短板。
学校围墙之外,梁溪区尝试重构校园—地域之间的共生关系。连元街小学的校长俞晓云介绍,学校积极打造连小学子“游学圈”。学生可以免费到学校周边的锡剧博物馆、安全教育实训基地等体验学习。二年级学生胡宛清参观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后说:“我学到了紧急避险的方式,特别有收获!”“梁溪少年行资源智能开发平台”也正在开发中,计划将全区“红色研学”“AI创客”等课程纳入资源网络。“十分钟优质教育圈”在梁溪变为现实,“优质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新的时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也为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未来已来,我们时刻准备着!”周唯巍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8日 第09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婷 繆志聪 通讯员 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