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徐佳媛 唐浩莹/文
在历史的尘埃中,玉器以其温润光泽和深厚文化底蕴,穿越千年,静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玉器世界,探索文物修复的奥秘,感受文物修复背后的“温度”。
七年倦勤斋,十年符望阁
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颐养之所,是他一生襟怀的最后寄托之地。 2010 至 2012 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张铁城三进故宫修复乾隆花园内部装饰陈设玉器,通过对皇家园林的修缮,张铁成对宫廷玉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乾隆花园又称宁寿宫花园,位于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 36 年到 41 年,历时 6 年修建而成。乾隆晚年降旨不许对宁寿宫进行改建,这是乾隆花园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乾隆花园符望阁的内檐装修工艺是乾隆时期江南工艺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双面绣、竹丝镶嵌、錾铜、珐琅、雕漆、软硬螺钿、玉雕等清代工艺的顶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艺铺陈扩张到整个室内空间。例如沉香嵌玉花窗、双面绣槛窗、点螺雕漆迎风板等等。相比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倦勤斋,符望阁的修复工程更为艰巨。可以说是“七年倦勤斋,十年符望阁”。
张铁城带领的团队承担了乾隆花园内部装饰陈设玉器的修复工作。张铁成回忆,第一天来到故宫的修复工作室,看到的是一块落了厚厚尘土的大木板。这块出自符望阁的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檐板,满是坑坑洼洼,里面的玉石基本上脱落没了,因为缺失部分太多,原本图案几乎无从考证。
为了修复好这块炕檐板,张铁城和同事们研究了一个多月才敲定修复方案。首先就是清理文物。这是个细活——用吸尘器清洁除尘、用鬃刷轻刷扫表面、用棉签沾稀释的乙醇溶液进行表面擦拭,脱落部分的木底有大量的胶和粘腊,要用大刻刀把它们刮下来,再用小刻刀把边角残余物和胶与腊的碎屑清除干净,露出新木茬口以便粘接拼镶……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做到严丝合缝。但比起后面修复这块炕檐板上缺失的嵌件来说,起初的清理文物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
张铁成介绍,炕檐板所需补配材质有螺钿、牛骨、玛瑙、和田白玉、和田青玉、孔雀石、青金石和琉璃,要根据所需补配的嵌件的颜色、形状需找合适材料,保证其色泽、光泽、平整度以及厚度与原件基本一致。“寻找玉石本来就很难,寻找和乾隆时期相近似的材料就更难。”买料,要去新疆的玉石开采现场;搜料,更要凭借运气,张铁成直言能修好故宫文物全靠在老北京玉器厂买的一批老玉料,“用完就没了”。
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檐板
一组紫檀木嵌玉十六罗汉屏,让这位见多识广的玉雕大师都觉得震撼。这组屏风是大臣进贡给乾隆皇帝的,据史书记载,乾隆龙心大悦,当即把云光楼上所供围屏尽数撤销,把此屏风供奉于上。
屏风正面用和田白玉片镶嵌出十六罗汉像,粗细不一的衣纹线条,小的如黄豆粒大小,长不过四十公分,全部用细长的玉片勾勒,“修复时制作工艺上难度很大,一使劲玉就有可能断,必须轻拿轻放。”
从文物的修复上,往往也能看出历史兴衰的变化。修复另一件花卉挂瓶,张铁城很奇怪上面的牡丹花、玉兰花多以寿山石、青田玉这样红红绿绿的石材胡乱镶嵌上去,不仅周围有很大缝隙,而且也没进行任何雕刻和美化处理,就是一块料往上一糊。后来他从专家处得知,这是清光绪时期修复留下的痕迹。一方面是国库空虚没钱修,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人把修复的费用贪污了,随便找点儿像玉的石头补上就蒙混过关。
如今,经过张铁城团队修复完成的乾隆花园建筑内檐装饰和室内可移动文物两大部分,近 30 组文物已焕然一新,被重新安装陈设于倦勤斋和符望阁中。
“金缕玉衣”揭开大汉王朝的神秘面纱
目前为止,中国共出土了 20 多件金缕玉衣。其中,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凭借制作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最美玉衣”。
孔子有言:“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温润如玉”。玉,不仅是一种名贵的物质,而且被赋予抽象的情感属性,成为了高贵、美好品质的象征。
金缕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据记载,当时史书上已有“缀玉衣服,缀玉面幕”的相关信息,标志着玉衣的雏形出现。汉代,金缕玉衣成为最高规格的丧葬殓服,象征着至高的身份。根据《西京杂志》的记载,汉代的帝王下葬时常使用“珠襦玉匣”,形似铠甲,由金丝相连。为了制作玉衣还设立了“东园”,专门负责玉衣的制作。
1994 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在发掘汉兵马俑主墓时,意外出土了 2000 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金缕玉衣。这次发掘被评为 1995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被列入“ 20 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徐州狮子山透视图
玉衣出土时已经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大大增加了修复的难度。
修复前的玉衣片不仅尺寸较小,并且形状多样。最大的不足 9 平方厘米,最小的还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 1 毫米。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在四角或周边钻孔,单面钻,孔径极小,表面经过打磨抛光。
金缕玉衣修复前
2001 年 3 月,徐州博物馆组织了一批专家,历经多次论证后,本着科学、客观、严谨的原则,开启了金缕玉衣的修复工作。
尽管玉衣出土时已经完全杂乱,但经过对墓主人骨骼及相关信息的研究,专家们成功推测出墓主人的身高、肩宽等信息,从而确定玉衣的总长度和各部分的尺寸,并根据一些特殊形制玉片的特点,进一步确定了玉片的原始位置。
经过清洗、繁难的拼粘接、补缺、统计、绘图、墨拓、照相等步骤,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长 174 厘米,肩宽 48 厘米,由头部的脸盖和头罩、上衣、手套、裤筒、鞋组成。金缕的成色经有关单位检验,其含金量为 99 %。整件玉衣实际使用金缕长约 280 米,重 1770 克。玉衣使用玉片为 4248 片,其中补配 432 片。这些玉片中较多由壁、璜类、玉具剑及其他玉器改制而成。
金缕玉衣修复中
金缕玉衣修复中
2002 年 12 月 3 日,历时 1年零 9 个月,耗资 50 多万元后,终于成功复原了这件国之瑰宝,并于 2003 年正式对外进行展出。
金缕玉衣修复后
金缕玉衣修复后
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专家前来参观和研究,也引发了关于古代丧葬习俗、文化信仰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关于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到底是第二代楚王刘郢还是第三代楚王刘戊,至今学界仍存在争议。第三代楚王刘戊参与了对抗西汉中央政权的“七王之乱”,不料被名将周亚夫领导的中央军击败,刘戊被迫自杀。
当时汉代丧葬制度中规定,皇帝去世能用金缕玉衣,王侯去世只能使用银缕玉衣,否则即是僭越行为。对刘戊遗骨的还原证明刘戊体格非常健壮,有可能生前雄心勃勃,对自立称帝充满信心,故而提前为自己制造金缕玉衣。及至兵败梦碎,只能通过落葬时穿上金缕玉衣“遂愿”。
古人如何修复玉器?
“你们会说,玉不就是个石头吗?在我眼里不是的……玉算得上是中西方文化最古老的分水岭了。”王荣这样高度评价玉器。
王荣本是理科出身,最初选择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完全是因为兴趣。“ 15 年前,研究生导师了解情况后跟我说,你就学这个吧!我也没多想,就学了科技考古。”非常偶然地,王荣开始了玉器方向的科技考古和保护研究工作,“后来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玉,它有很深的文化积淀。”
在一次采访中,王荣说:“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对玉石有着无上的尊崇,儒家甚至将道德思想赋予玉石,让玉石制成的器物——玉器顿时有了鲜活的元素,变得更有思想、更有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性器物。”
在古代中国,至少有 21 种硅酸盐矿物被作为玉材使用。按照自然界各类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硅酸盐矿物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性强的材料。不过,这种稳定性却是相对的。一方面,在长时间的尺度范围内,在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会发生严重风化,由硬变软、由致密变疏松;另一方面,在不能达到平衡体系的环境中,岩石风化作用的过程也会加速。当材料的稳定性不足时,玉器就会损坏。
玉器的损坏,大致可以分为“断”和“缺”两种情况。“断”表示文物各部分尚存,但相互之间的连结关系已被打破,“缺”则表示文物的若干实体部分丢失。
王荣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国玉器的古代修复工艺研究——以出土玉器为例》中,详细全面地介绍了玉器的修复方式。
常规的修整方式有切割、钻孔、打磨、抛光等,主要应用于玉器断茬、磕损、残缺等一般损伤的修整。
采用常规修整方式的出土玉器
(从左往右依次为:河姆渡文化玉璜、薛家岗文化玉管、西周国柄形器)
当玉器断裂时,可以采用的修复方式丰富多样。
首先在断裂处的两侧钻孔,然后用连接材料通过穿孔将断裂部位紧密接合,从而恢复玉器原来的功能,使其重获新生。
根据玉器断裂处两侧的穿孔数,连缀修复方式可以划分为五种,分别是两侧单孔;两侧双孔;两侧三孔;一侧单孔、一侧双孔;一侧双孔、一侧三孔。前三种方式断裂处两侧的钻孔数相同,属于“异侧对称型穿孔”;后两种方式断裂处两侧的钻孔数不相同,属于“异侧不对称型穿孔”。
最常见的钻孔方式是从器身的两面进行穿孔,当然也存在从器身的内外径方向进行穿孔。若玉器的断裂面较宽,或为了增加修复的稳定性时,可以通过钻多孔的方式进行修复。
采用两侧单孔修复方式的出土玉器
左:易县北福地玉玦,右:邱承墩良渚文化玉镯
采用两侧两孔修复方式的出土玉器
左:大溪文化玉玦,右:延安芦山峁龙山文化镯形琮
运用胶物质进行粘合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式,其中的胶物质常常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矿物。
胶粘修复方式的耐久性和坚牢性有限,而钻孔修复方式有碍美观且连接部分的相对位置可以变化,但将胶粘与钻孔进行结合,既可以追求美观,又可以增强玉器的耐久性。
采用两侧钻孔+胶粘修复方式和胶粘修复方式的滇国玉器
另外,还有金属镶或包的修复方式,即采用金、银、铜等贵金属直接对玉器的断口进行连缀修复。
使用金包玉修复方式的凤纹牌形佩
当玉器缺失时,其补配技艺同样令人称奇。
补配修复方式是指在原器物不完整的情况下,用其他物件来填补,以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补配修复的玉鎏金铜带銙
改型修复,是原器物受损严重而无法继续使用时采用的一种改制方式,它不拘泥于传统修复的框架,而是大胆地赋予玉器新的生命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断裂的玦、环、璧等,经过一番巧思,转变为璜或璜形器。令人称奇的是,一些玉器在改型后,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连功能也随之变化,如礼器和装饰器之间的相互改型、各种器型改型为丧葬器等。
这种巧夺天工的修复方式可以说是玉器修复中的“变形记”。
采用改型修复方式的出土玉器(宏观功能不变)
(从左到右依次为:良渚文化玉璜、陶寺文化玉璜、殷墟商代璜形饰)
采用改型修复方式的出土玉器(宏观功能改变)
(从左到右依次为:金沙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饰件、西周国玉戈、晋宁石寨山西汉玉覆面)
玉器具有超出一般实用器的“礼”的属性,强调“首德次符”的观念,因此玉器外观特征无疑也是礼的要组成部分。
关于玉器的保护和修复问题上,王荣坦言:“我觉得预防性保护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玉器本质上属于石质文物,质地坚硬,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如温湿度、光照变化的影响。因此,人们通常对古籍、书画、纺织品等有机类文物的保存环境比较重视,将玉器视为稳定性文物而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实际上,古代玉器的材质种类多样,相当多的玉器种类对环境湿度是有严格要求的,如透闪石——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玛瑙、水晶等,它们的保存环境不能过于干燥。然而,文物、博物馆学界对于玉器保存的合适湿度条件以及湿度对玉器的影响等均未见研究报道,考古所和博物馆对于玉器的保存环境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各所之间玉器的保存条件,尤其是湿度条件相差悬殊。
不适宜的湿度条件会对玉器文物产生永久性的破坏,这是造成许多博物馆内玉器出现各种病症的主要原因,这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像王荣所说:“通过修复文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心存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在那时候,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文物中挖掘文物背后告诉我们的历史故事,每个人能够通过文物获得对历史和人生独特的体会。”
图片 | 徐佳媛、唐浩莹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