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峻收集


送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简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诗画双绝,苏轼评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友人元二将赴安西(今新疆)任职。诗中“阳关”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目前已象征永别之地。这首诗以“柳色新”暗含“留别”之意,末句以酒寄情,通过“无故人”的直白对比,强化离别的苍凉感。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风格豪放飘逸。开元盛世,李白于黄鹤楼送别诗人孟浩然,扬州那时候是唐代繁华都市。这首绝句以壮阔江景反衬孤寂心境,“孤帆”“碧空”构成动态画面,寓情于景,展现盛唐气象。

3.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简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高适,边塞诗人的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诗风雄浑悲壮。边塞诗人高适送别琴师董庭兰,时值寒冬,二人皆处困顿。前两句以苍凉景物烘托离别氛围,后两句突转豪迈,以反问激励友人,体现盛唐进取精神。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简析:这首诗的作者是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诗风清新刚健,代表作《滕王阁序》。初唐时期,王勃送友人赴蜀州任职,打破传统离别诗的哀伤基调。这首诗以空间距离的消解表达豁达友情,语言凝练如格言,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古传诵。


长亭送别诗古代常见的场景

5.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析:这首诗是盛唐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擅写边塞与闺怨诗。这首诗是王昌龄在江宁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高洁心志。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玉壶”比喻品格,托物言志,含蓄深沉。

6.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简析:这首诗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作,他倡导“新乐府运动”,诗风平易近人。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应试所作,借古原草喻生命轮回与离别。以“草”的意象展现坚韧生命力,哲理与抒情结合,语言通俗如民歌。

7.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简析: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郑谷七绝,这位诗人以《鹧鸪诗》闻名,诗风清婉。晚唐处于动荡时期,郑谷于扬州与友人各奔东西,写下了这首诗。以“风笛”“离亭”渲染凄清氛围,末句方向背离、对比凸显再难相见的漂泊感。

8.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简析:这是晚唐朦胧诗代表李商隐的代表作,义山擅用典故与象征,诗风隐晦绮丽。在晚唐党争背景下,李商隐借爱情诗隐喻政治失意与人生离别。这首诗的解析也是千人千面,朦胧,因而别解很多。以“春蚕”“蜡炬”比喻至死不渝的情感,双关“丝”(思)与“泪”,意象凄美朦胧。

9.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简析:这首词是北宋婉约词宗师柳永的代表作,柳三变首创长调慢词,语言市井化。宋代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记载”。柳永仕途失意离汴京南下,与恋人惜别写下了这首词,以“寒蝉”“长亭”铺陈秋景,虚实结合,开创婉约词离别范式。

10.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简析: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稼轩兼擅军事与文学,号“词中之龙”。辛弃疾送别友人,借离别抒家国之痛。他将个人离愁与国恨交织,词风豪放中见沉郁。“唱彻《阳关》” 运用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即《阳关三叠》)这一送别典故,增添了离别的伤感氛围,引发读者对于传统送别情境的联想。


开峻创作的浣溪沙并书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