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国军整编74师被华野包围在了孟良崮,为解张灵甫之危,国军派出多支部队前来营救。
其中,距离张灵甫最近的就是黄百韬的25师,以及李天霞的83师。
不过,相比于黄百韬还算拼命的救援,李天霞的表现只能用磨磨蹭蹭来形容,任谁都能看出,他对营救张灵甫这件事,一百个不愿意。
既是友军,为何见死不救?有道是水有源、树有根,李天霞此举,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磨磨蹭蹭不肯救
1947年5月10日,国军徐州“剿总”下令,以74师为骨干,25师与83师为侧翼配合,向华野后勤基地所在的坦埠发起进攻。
接到命令后,张灵甫率74师于5月11日自垛庄出发,沿垛庄、桃墟向坦埠迅速推进。
74师出发后,仗着自身战力较强,因此推进速度极快,并没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杨家岭、佛角山等地。
对此,张灵甫十分得意,他致电国军1兵团司令汤恩伯,提出请汤恩伯在14日前往坦埠观战,看他是如何大获全胜的。
但此时的张灵甫没想到的是,由于他推进速度过快,让华野抓到了他的一个破绽。
在徐州国军开始进攻坦埠之初,华野并没有把74师作为首要目标,而是计划寻机求歼在界湖一带的整编第48师一部。
而向坦埠推进的74师,因推进速度极快,且与附近友军拉开了不小的距离,因此就让华野看到了新的目标。
经过商议,华野决定利用此机会,对74师实施分割围歼。
确定目标后,华野迅速行动,以二、三、七、十纵阻援任务,以一、四、六、八、九纵以及特纵担任主攻任务,从不同方向朝着74师扑来。
而张灵甫这边,一直到13日才察觉出不对劲,到了14日,当他得知附近的天马山等阵地已经被华野占领后,这才真正意识到,华野这是要对他围而歼之。
原本,张灵甫想撤往垛庄,结果这里已经被华野六纵拿下,因此最终,张灵甫只得带着部队上了孟良崮,而华野也迅速跟进,完成了对74师的合围。
不过在被围之初,张灵甫是一点都不担心,毕竟在自己不远就有83师和25师,同时国军徐州“剿总”也调集了较远处的多支国军部队前来,所以当时张灵甫自信的认为,自己绝对能逃出生天。
但他想归他想,被他寄予厚望的友军,真正做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这其中,李天霞可以说是把“不想救援”表现的淋漓尽致,早在张灵甫还没上孟良崮时,李天霞就跟他玩了一个“深深的套路”。
当时张灵甫正往坦埠猛攻,而83师则位于74师的右后方,也就是青驼寺一带,为了保证自己右翼的安全,张灵甫就要求李天霞与自己保持同步行动,并且为了让李天霞同意,张灵甫直接致电了汤恩伯。
之后,汤恩伯就要求李天霞,至少派出一个旅的兵力向沂水西岸移动。
而李天霞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应对方式是“阳奉阴违”,先是把此任务交给了83师战斗力最弱的57团,同时又私下授意57团团长罗文浪,让他出动一个连,带着报话机去沂水西岸,并以旅的番号与友军进行联络。
也就是说,李天霞真正用来掩护74师右翼的,只有一个连的兵力。
同样也是因为派去沂水西岸的兵力太少,导致此处很快被华野攻下,加上其他几处退路也被华野切断,至此,74师彻底被围在孟良崮之上。
在此之后,国军徐州“剿总”要求李天霞全力救援,而李天霞别说出全力了,哪怕是一半的力气都没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看当时李天霞的前进速度就知道了。
在张灵甫被包围后,位于青驼寺的83师以及位于汤头、河阳的第7军,奉命向74师靠拢,并在桃花山、留田一带与华野阻击部队发生交战。
负责在桃花山、留田一带阻击的,是华野二纵以及八纵一部,结果敌第7军和83师轮番上阵,也未能突破二纵的阵地。
一直到16日下午,83师这才攻下了桃花山,而此时的张灵甫,已经彻底凉了。
当然,83师能被牢牢挡住,华野二纵的顽强阻击是关键,但李天霞从接到救援命令到打下桃花山,“前进亦不及十公里”,足以看出他并没有出全力。
若不是在16日早上,老蒋下了死命令,要对“赴援不力”者严惩不贷,估计李天霞连桃花山都未必能打下来。
因何如此,第一个原因,就是李天霞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残缺的83师
李天霞的83师是一个整编师,而国军的整编师,最高为三旅9团,不过能达到此规模的不多,包括也74师也只有三旅6团。
而83师,在组建之初,则只有两个旅,即第19旅和第63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也就是说,83师最初是2旅4团。
就是这4个团,还在苏中战役期间,被华中野战军于宣泰战斗中敲掉一个(19旅56团,后又重建)和重创一个(19旅57团,即罗文浪的那个团)。
到了1947年3月,国军进行了部队整编,曾在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被全歼的整编44旅得以重建,该旅重建后为三个团,划归83师下辖。
这么算下来,截止到孟良崮战役时,李天霞的83师麾下,一共有三个旅(19旅、63旅和44旅)7个团的规模。
单纯按番号来说,83师当时比三旅6团的74师规模还大。
但虽说都是美械部队,可相比于74师来讲,83师的整体战斗力要差上不少,不仅如此,李天霞当时能用的部队也不是83师的全部。
先说19旅,19旅下辖56 、57团,这两个团中,56团是苏中战役后重建的,战斗力极差,57团情况也差不多,并且为了应付任务,57团也被派去与74师会合了。
然后就是63旅,63旅下辖187 、189团,这两个团,则被华野六纵看的紧紧的,丝毫动弹不得。
最后就是44旅了,44旅下辖130团。131团和132团,其中,130团在1947年4月底,也就是孟良崮战役前不久,被华野歼灭于青驼寺附近。
而131团,当时则按命令留在了临沂,只有132团跟着李天霞去了孟良崮。
这么算下来的话,李天霞当时手里能动用的部队,也只有重建后战斗力较差的19旅56团和44旅132团了。
所以,不是李天霞不肯出死力救张灵甫,而是他手里的兵力实在经不起折腾,况且他已经把57团派过去了(57团与74师共覆灭于孟良崮)。
再者,就算他出死力又如何?阻击他的是华野二纵外加八纵一部,就他手里那两个团,其中一个战斗力还极弱,哪怕是拼光了,也未能能突破二纵的防线。
到那个时候,不仅没救出张灵甫,自己的部队也搭了进去,这结果是李天霞万万不能接受的。
当然,虽说兵力不多,但李天霞若真的发狠,不说突破华野防线,起码不至于最后落一个“前进亦不及十公里”的评价,更不会被冠以“救援不力”的罪名,遭到撤职查办。
可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并非不知道事后会被追责,实在是张灵甫曾干过的事儿,让李天霞咽不下这口气。
三、怀恨在心
张灵甫干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坏了李天霞的好事。
74师在整编前是74军,而李天霞则是该军的老资格了,当初王耀武还是74军的一个师长时,李天霞就是他麾下的一个旅长,至于张灵甫,当时只是个团长,并且还是在李天霞手下当团长。
因此论资历,李天霞在74军的资历,要比张灵甫高不少,因此在1947年的3月,在74师的老上司俞济时和王耀武的举荐下,李天霞基本被内定为整编军(74师和83师合编)军长。
并且,老蒋当时也明确批示,等到国军在山东战场的行动告一段落后,74师和83师就开始进行编军工作,届时李天霞就可上任。
也就是说,李天霞未来即将成为张灵甫的上司,并指挥两个整编师,这对于李天霞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谁不喜欢自己加官进爵呢?
但最终,因为张灵甫的告状,导致李天霞不仅未能如愿,还遭到了处分。
74师覆灭后,曾任该师51旅151团副团长的王克己侥幸逃离战场,并写了一个名为《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情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他就提到了李天霞被处分的经过。
大致的情况,是在当年的4月中旬,83师与74师奉命向蒙阴一带进攻,再走到界碑附近时,由于李天霞误判情况,认为前面有华野的伏兵,所以就让张灵甫赶紧后撤。
结果撤完之后,李天霞才发现情报有误,为此,他又用汽车把74师送到了原来的位置。
这件事,确实是李天霞判断失误在先,但他也是担心74师中埋伏,换句话说就是出于好心,但张灵甫却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是李天霞想抢功,所以才让74师撤到83师后面,所以,张灵甫随即就给老蒋去了电话,告了李天霞一状。
这一告状,导致李天霞挨了一个处分,这还不算完,在当年5月初,老蒋亲临徐州,把原本要配属给李天霞指挥的74师,改为配属给25师的黄百韬指挥,此外,李天霞本人则被处以革职留任。
这就意味着,李天霞整编军军长的职务已经飞了。
而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张灵甫又告了李天霞一状,当时是沂水西岸被华野攻下,张灵甫得知后就毫不客气的要求57团的罗文浪,让他通知李天霞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反手就向南京“怒斥”了李天霞的所作所为。
如此种种,怎能不让李天霞怀恨在心?所以,就算当时他手里兵力充沛,也不可能出死力去救张灵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