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自然节点,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4月4日这天,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探春,却也暗藏诸多老辈人口中的“讲究”。俗语云:“清明不犯忌,子孙得顺遂。”想要家人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春天,这“3事不做,4物不吃”的传统智慧值得一听。


一、3事不做

1. 不串门访友。清明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心思多在缅怀逝者上。若此时贸然登门拜访,不仅可能打扰到他人的哀思,还可能因“扫墓归来身上带晦气”的说法引发误会。尤其是家中有老人或重病患者的,更需避免这种“触霉头”的行为。实在有事,打个电话沟通远比当面造访更妥当。


2. 不借钱讨债。民间认为,清明是“鬼节”,纸钱是给逝者的“通行货币”。若在这天借钱或讨债,容易被联想成“散财”或“与鬼争利”,寓意极不吉利。老一辈常说:“清明借钱穷一年,讨债招灾悔莫及。”虽说这一说法带有民俗色彩,但从心理学角度看,清明本就情绪敏感,金钱纠纷更易引发矛盾,不如暂且搁置,待节后再议。


3. 不过度悲伤。祭祖时怀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过度沉浸悲伤对健康无益。中医认为,“悲伤肺,忧思伤脾”,长期情绪低落会影响肝气疏泄,导致食欲减退、失眠等问题。不妨在扫墓后通过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转移注意力,让自然的生机驱散阴霾。


二、4物不吃

1. 隔夜菜。清明前后气温回升,食物易变质。隔夜的蔬菜经过长时间放置,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即便加热也难以完全消除。尤其是绿叶菜、海鲜类,更是“重灾区”。老话说:“隔夜菜,毒如蛇。”与其冒着健康风险,不如每餐少做些,吃新鲜的更安心。


2. 过季水果。春季是草莓、蓝莓、菠萝等时令水果上市的季节,但市面上仍有商家售卖冬季储存的苹果、梨等。这些水果经过长时间冷藏,水分和维生素大量流失,口感酸涩,甚至可能开始霉变。民间讲究“不时不食”,尝鲜当趁其时,才能吸收自然的馈赠。


3. 寒凉食物。清明虽暖,但早晚温差大,人体阳气尚未完全舒展。若此时贪食冷饮、西瓜、螃蟹等寒凉之物,容易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养生谚语云:“春吃温,夏吃凉。”不妨用红枣、桂圆、姜茶等温补食材代替,让身体顺应季节变化。


4. 路边野菜。清明踏青时,许多人喜欢挖野菜尝鲜,但公路边、绿化带的野菜长期吸收汽车尾气、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风险高。此外,有些野菜如商陆、毒芹与可食用野菜长相相似,误食可能危及生命。想吃野菜,不妨去正规市场购买人工种植的,安全更有保障。


三、清明食俗

清明既是“吃清”的时节,也有不少应季美食值得一试。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染糯米,包裹豆沙或肉松,清香软糯;北方的寒食粥以杏仁、枣泥熬制,寓意驱寒祛湿;还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此时螺蛳肉质肥美,佐酒下饭皆宜。这些食物不仅美味,更蕴含着古人“顺时而食”的养生智慧。


清明的禁忌与习俗,看似是老辈人的“讲究”,实则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不串门、不借钱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吃寒凉食物是为了守护身体健康。这些传统并非迷信,而是千百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