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江南大地的天空被蒙元统治的阴霾笼罩着。
税赋如刀,人命贱如纸,各地民不聊生。白莲教的经幡在暗夜中猎猎作响,信徒们口中诵念的“弥勒降世”之声,逐渐化为刀剑相击的铮鸣。
在这片充满“暴戾”的土壤中,渔家少年陈友谅的命运,悄然与时代的巨浪纠缠在了一起。
陈友谅生于湖北沔阳的贫寒家庭,他的父亲陈普才虽为白莲教信徒,可是个怯懦、平庸的渔民。
然而,以“神水救人”闻名的白莲教宗师彭莹玉四处宣传的反抗精神,却经由陈普才之口,点燃了陈友谅心中的不甘和野心。
1351年,彭莹玉与邹普胜拥立徐寿辉为帝,建“天完”政权,红巾军的大旗席卷长江流域。
而陈友谅则与兄弟聚众响应,凭借悍勇与机变,迅速在沔阳拉起一支义军。彼时的他,尚是倪文俊帐下一员偏将,却已显露出“鹰视狼顾”之相。
血色阶梯:弑主夺权的枭雄之路
两年后,红巾军因彭莹玉战死瑞州,陷入了权力真空。大将倪文俊野心勃勃,他凭借军功掌控“天完”实权,试图取代傀儡皇帝徐寿辉。
然而,倪文俊行事不密,密谋篡位的举动被徐寿辉的亲信识破,不得不仓促离开京师,前往黄州,投奔自己的“心腹”陈友谅。
当时,陈友谅坐镇黄州,拥兵近万,可与倪文俊相比,却差之千里。因此,他以极为谦卑的姿态迎接倪文俊入城。
可在私下里,陈友谅却在筹谋着,吞掉倪文俊的势力。
毕竟,倪文俊麾下十万精锐多为战斗力强悍的荆襄旧部,战船千艘,粮草丰足,是长江流域远超朱元璋、张士诚的最大力量。
数日后,陈友谅以“共商大计”为名设宴款待倪文俊。然而,酒酣饭饱之际,两侧伏兵骤起,倪文俊尚未及反应,已被斩首示众。
倪文俊被杀的消息传至“京师”,徐寿辉极为兴奋,他当即擢升陈友谅为平章政事,并令他收拢倪文俊的旧部,为己所用。
可以说,徐寿辉亲手“培育”出了自己的悬梁之剑。
1358年,陈友谅将目光投向了长江下游的军事要冲,安庆城。安庆扼长江咽喉,守将余阙能征善战,他以两万元军据险死守,曾多次击退朱元璋的进攻。
不过,陈友谅却采用了“围三阙一”的策略。他派兵切断了安庆城的粮道,同时以水军封锁长江江面。
三个月后,安庆城守军的粮食消耗殆尽,百姓十不存一,饿死者比比皆是。余阙不愿沦为陈友谅的俘虏,自刎殉国。
安庆陷落后,长江航道大开,陈友谅顺势南下,半年内连克龙兴、吉安、赣州,势力范围扩张至江西全境。
然而,陈友谅军事胜利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天完”政权内部派系林立,赵普胜盘踞皖南,擅水战,麾下“双刀军”威震江淮;欧普祥割据江西西部,拥兵自重;明玉珍西进巴蜀,渐成独立之势。
尽管在名义上,陈友谅统摄全局,可仍需要以权谋维系脆弱的联盟,他的权柄,实如刀尖起舞。
权谋暗涌:天完国中的血色棋局
1359年,陈友谅出其不意,攻占了重镇池州。池州地处长江南岸,是西进皖南、东窥金陵的战略要地。
朱元璋向来视池州为咽喉要塞,不肯轻易让给陈友谅,就派遣徐达、常遇春率精兵突袭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大破天完军,夺回了池州。
可也因此,原本和睦相处的陈友谅、朱元璋,结下了死仇。
不久后,陈友谅启用悍将赵普胜,意欲驱逐朱元璋。赵普胜是“天完军”中少有的能征善战的大将,他曾以火攻焚毁元军舰队,名震当世,功勋卓著。
而他麾下的廖永忠,更是善于水战,被誉为“江上蛟龙”。
当时,赵普胜日夜袭扰池州周边,令徐达、常遇春疲于应对。朱元璋深知硬拼难胜,就施以“离间计”,伪造赵普胜私通元廷的书信,故意令信使“误入”陈友谅的大营。
陈友谅为人,本就心胸狭隘,多疑好猜,他虽重用赵普胜,可对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极为忌惮。因此,在收到密信后,陈友谅就以“会师”的名义,将赵普胜邀请到了安庆。
与诛杀倪文俊时一样,陈友谅又大摆“鸿门宴”。在赵普胜侃侃而谈,陈述破敌之策时,陈友谅突然掷杯于地,刹那间伏兵四起,赵普胜未及拔刀,头颅已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