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问界M7智驾事故的消息在圈内炸开了锅。据说,一位自称“第二届华为智驾大师赛周冠军”的车主在开启NCA智驾领航辅助功能后,以120km/h的高速追尾了前方静止的水泥泵车,结果车报废了,人还受了伤。啥情况?一个智驾比赛的冠军都能把车撞成这样?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对劲啊!

接着鸿蒙智行App官方出来回应了,这事儿变得更有意思了。

咱们得明确一点,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智能驾驶”都是辅助驾驶系统,不是自动驾驶。这两者有天壤之别!辅助驾驶就是给你打下手,最终决策权和责任还在驾驶员手里;而自动驾驶才是真正接管车辆控制的全过程。

说回这次事故,从官方回应看,事发时车辆AEB确实触发了,将车速从115km/h降到了64km/h。但因为一些“局限性场景”——对向车灯光、前方静止工程车等因素,最终没能完全避免碰撞。

讲真,这答复挺专业,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有点不够直白。我来翻译一下:夜间行车时,系统对静止物体(尤其是形状特殊的工程车)的识别确实是个世界级难题,不是华为一家的问题,特斯拉、奔驰这些玩家也都曾有类似事故。

但问题来了,车主自称是“智驾大师赛冠军”,按理说对系统的能力边界应该比一般人更清楚才对。一个懂行的人,为啥还会在夜间以120码的速度完全依赖系统呢?这里面有点让人费解的地方。



车主声称没感受到减速,但官方数据显示从115km/h降到64km/h,这差距也太大了吧!要我说,这减速幅度如果真实发生,不可能感受不到。除非...当时驾驶员注意力已经不在驾驶上了?我只是猜测,不要打我。

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之前测试各家ADAS系统时的经历,很多厂家都反复强调:双手要放在方向盘上,视线不能离开道路。为啥这么强调?因为系统再智能,也有识别盲区。

关于行车记录仪水印丢失的问题,官方说是因为碰撞导致存储介质损坏,虽然修复了部分文件,但水印信息因为加密存储无法恢复。嗯...这个解释在技术上是说得通的,但确实也少了一个关键证据。

我个人觉得,这次事故的责任划分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方面,夜间高速行驶时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确实是冒险行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宣传是否有过度承诺的嫌疑,也值得讨论。



说句公道话,华为的处理态度还是挺积极的,没有一味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沟通,协助用户处理事故,还垫付了医疗费用。这点必须给个赞。

这事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啥时候我们才能不再被“智能驾驶”这种营销词忽悠呢?L2级辅助驾驶就是L2,它不可能因为多了几个摄像头或者多训练了几个小时,就突然变成什么“L2.9999”。这不是科学,这是marketing!

智能驾驶技术确实在进步,但消费者对它的期望值也在被不断抬高,这中间的鸿沟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无论官方怎么提醒“规范使用”,总有人会挑战系统极限,这似乎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天性。就像那些看到“小心地滑”的牌子反而想去踩一脚看看到底有多滑的熊孩子一样。



最后说点实在的,如果你是问界M7车主,别被这次事件吓到。正确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它仍然是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好帮手。但千万记住,它就是个“辅助”,不是“替代”。

夜间高速行驶,特别是遇到静止车辆、施工区域、异形车辆等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接管。即使是120帧的摄像头加超级激光雷达,也不如你那6000万年进化来的碳基眼睛靠谱。

不管是什么牌子的车,都别把命交给算法。就算它宣称自己有多智能,能拿多少个比赛冠军,也不行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对了,你们觉得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应该怎样拿捏尺度,才能既不夸大也不埋没技术优势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