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这个号的客官们 ♥ 都变得更美 更好了 *


3月的拙政园,游人如织,我却独独被一池碧水吸引。正当我架起长焦镜头准备拍摄池中锦鲤时,水面突然荡开一圈涟漪---一只通体灰褐色的“小胖子”从深水处洄游到浅水区。它抖了抖羽毛,歪着脑袋用深褐色的眼睛打量四周。给我的第一反应是发现了“新物种”鸟类,有些许的兴奋感。虽然还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从外形上能辨认出鸭科类。

这只头部略显淡色条纹的雌鸭的在黛瓦白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宛如园林画轴上滴落的墨汁。洄游浅水区之余,它还时而扎进水中叼出水草,时而与池中小鱼“抢地盘”。它的身边不乏路过游园的路人,还会时不时的逗上一逗,它也很配合的kil-kil-kil的叫上几句,有趣极了。而我抬头远望,也没发现它的其他同类,不知是否迷路了。





|| 红头潜鸭的生存密码

1️⃣、迁徙浪客的江南驿站

红头潜鸭是典型的迁徙候鸟,繁殖于中国西北及蒙古等地,冬季南迁至长江流域。拙政园虽非典型湿地,但其亭台水榭、荷塘苇丛却意外成为它们的临时驿站。这些“挑剔的旅人”选择此处,或许因园中水体富含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恰好满足其“水草+软体动物”的杂食需求。

2️⃣、潜水高手的生存绝技

观察中发现,这只雄鸟每隔3-5分钟就会表演“消失术”——收拢翅膀垂直下潜,最长闭气超过30秒。它甚至能从5米外的水下精准浮出,嘴里叼着螺蛳壳,上演现实版“水下寻宝”。这种深潜能力让它们能在竞争激烈的水域中独辟蹊径,专攻其他鸭类难以触及的深水区资源。

3️⃣、都市候鸟的生存挑战

尽管红头潜鸭被列为易危物种,但它们正悄然适应人类主导的环境。在拙政园,它们学会在游客投喂锦鲤时“蹭饭”,也会利用九曲桥墩躲避游船。不过园林水体封闭、渔网隐患等仍威胁着这些“跨界生存者”。



|| 古典园林的生态启示

1️⃣、园林:被低估的都市绿洲

拙政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生态价值常被美学成就掩盖。此次发现证明,古典园林的活水系统、植物群落能够为迁徙水鸟提供临时栖息地。园中荷塘的生态链(水草-螺类-潜鸭)恰是微缩湿地生态的典范。

2️⃣、观鸟:打开园林的新视角

当我们将视线从雕花窗棂移向水面,会发现园林中跃动着另一重生命之美:蜻蜓在红头潜鸭背上歇脚,夜鹭与它共享捕鱼区,就连池底摇曳的水草,也因它的啄食呈现出动态的园艺美感。这种生物多样性,正是“天人合一”造园理念的现代注解。

3️⃣、保护:让园林成为候鸟驿站

生态管理:保留部分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避免过度清理池底淤泥(潜鸭觅食区); 科普联动:设置“观鸟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红头潜鸭科普动画,将文化导览与生态教育结合;



当500岁的拙政园遇见迁徙万里的红头潜鸭,这场邂逅不仅是生态奇迹,更是文明与野性的诗意共鸣。或许,保护这些“戴红帽的浪客”,就是在守护江南园林那份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你在江南园林中还遇到过哪些意外来客?

愿所有的等待

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

2025,用记录触碰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