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浙江湖州,医生在麻醉复苏室巡床,查看患者复苏状态。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提到麻醉,你会想到什么?是手术前那神奇的一针,还是术后那短暂却又模糊的记忆空白?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本报邀请专家科普麻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大家消除对麻醉的误解。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常常会听到患者在手术前提出这样的疑问:“医生,您怎么问我这么多问题啊?”其实,“唠叨”背后是麻醉医生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视与专业考量。
术前访视:筑牢首道安全防线
麻醉医生不仅要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睡得着”,还要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睡得好”,更要让患者在术后“睡得醒”。
术前访视时,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还会针对每种疾病的目前症状、是否用药和控制情况进行深入探究。这是因为——
许多慢性疾病会影响麻醉医生对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控制不佳的心脏病患者,麻醉管理过程中要更加小心谨慎;遇到肺部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要尽量避免加重肺部负担,麻醉医生可能还会选择椎管内麻醉,以此满足下肢或下腹部的手术要求。
既往手术和麻醉史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更好地完善麻醉方案,比如椎管内穿刺是否顺利,术后有无恶心呕吐等情况。
关注气道:全力保障呼吸“无阻”
麻醉医生在与患者的言谈之间,还要特别关注其面部特征,据此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气道(面罩通气或者气管插管有困难)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无论麻醉医生多忙,都要在术前和患者见上一面。
一方面,手术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持患者舒畅呼吸,是麻醉科的核心任务之一。麻醉医生要发挥“侦探本色”,在与患者沟通时,会关注细节,比如让患者做特定动作,以此判断其是否存在困难气道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遇困难气道,患者不必担忧。麻醉医生术前会周密规划,凭借专业技术与设备,确保患者术中呼吸顺畅。
术前“闲聊”:这些问题别小瞧
麻醉医生术前可是个“好奇宝宝”,会问患者能不能一口气爬上四层楼,平时爱不爱抽烟喝酒,有没有药物依赖等。别觉得这些问题莫名其妙,它们对制定麻醉方案超重要!
评估心肺功能时,麻醉医生会询问患者日常都爱干啥,还可能让患者玩个“憋气小游戏”,看能坚持多久。
此外,如果患者有晕车晕船的经历,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快结束时提前“出招”——用上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药。如果患者有胃肠道溃疡病史,那术后有些镇痛药物可能就不太适合了。这些信息能帮麻醉医生把术后管理安排得妥妥当当,确保患者术后恢复更顺利。
术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麻醉医生还会跟患者“约法三章”。术前禁食禁水是为了防止麻醉过程中发生误吸(胃内容物反流进入呼吸道),导致严重肺部并发症,因此麻醉医生会与患者再次强调术前禁食禁水的重要性。同时,为了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降压药等日常服用的药物还需在手术当日继续服用。
最后,麻醉医生还会请患者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详细解释预定的麻醉方案、可能的麻醉风险,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决定。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