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团扇,一面屏风,一声琵琶,一盏茶,在舞台上还原出宋代传统文化之美。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女性角色乘船从钱塘来到东京,用一首首咏叹调讲述属于她们的故事。3月28日至30日,由上海歌剧院与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这是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唯一一台原创歌剧,用细节还原宋代人文风貌,塑造出三位有智慧、有勇气的女性角色。
改编自同名热门电视剧的歌剧《梦华录》在创制之初就备受关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张颂华说:“这是一次与头部视频平台和优质影视IP的联手,希望能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也通过‘歌剧’这门世界语言展现‘她力量’。”
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剧照
探索国风歌剧新表达
歌剧《梦华录》将《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情转化为舞台上的流动景观。舞台上以竹帘、水墨屏风与可移动木构建筑的组合,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空间,66名演员的服装、造型都各不相同。
歌剧中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合开茶馆“半遮面”。导演蒋维国要求演员在形体训练中融入宋代绘画的“日常优雅”,如茶客的饮茶姿态、商贩的叫卖动作,均经过历史考据与舞台化改良。“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探索。”蒋维国说,“《梦华录》既非对西方歌剧的简单模仿,也非传统文化的符号堆砌。我们希望融合东西方的音乐语言,融合历史与当代的审美,最终形成属于中国的歌剧表达。”
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剧照
作曲家吕亮为歌剧《梦华录》创作的音乐,既有东方韵味,又具当代审美。在他看来,“旋律的熟悉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他用古筝、琵琶、萧、笛等民族乐器作为角色符号贯穿全剧——赵盼儿的古筝象征柔中带刚,顾千帆的萧、笛传递侠骨柔情,而西洋交响乐则作为宏大叙事背景。“我希望能让旋律随剧情起伏自由流动,既保留传统调式的内核,又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特质,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赵蕾说:“希望以国风古韵激活中国原创歌剧新的生机,以古典美学为根基,以现代表达为桥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与魅力。”
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剧照
展现宋代女性传奇人生
宋代女子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姐妹命运各不相同,却在互相扶持中不断成长,成就了一番人生事业。观众王女士说:“跟随着三位女性的脚步,仿佛历经一场穿越,感受到她们的悲欢离合。”
赵盼儿的扮演者、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说:“机智、勇敢、不畏艰险,赵盼儿是三姐妹的主心骨。剧中,我几乎全程都在舞台上,体力消耗很大。和传统歌剧里的宣叙调不同,《梦华录》让歌者伴着音乐说台词,我们的声音要穿过乐队,每一个字都要让观众听清。”
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周琛扮演宋引章这位乐坊中的琵琶高手,有好几个唱段需要边唱边跳,极具挑战性。“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就在工作坊训练,一起跟随老师学习宋代女子的礼仪,渐渐地,我感觉自己在生活中也变成了一个宋代女子。”
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剧照
在孙三娘的扮演者、上海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曹琳看来,三姐妹各有各的美:“赵盼儿拥有刚柔之美,宋引章具备娇柔之美,而我扮演的孙三娘呈现了仗义之美。生活中,我也是个母亲,性格外向、泼辣,和孙三娘很像。”
男主角顾千帆的扮演者、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说:“《梦华录》三位女性自立、自强、自爱,与现代女性追求的价值观契合,很容易引起共鸣。”
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带来的混声合唱《人生必须要搏一场》,将全剧推向高潮,这段以“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唱段,气势恢宏,色彩斑斓,朗朗上口。
歌剧《梦华录》总制作之一、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说:“艺术家们一唱一和、一咏一叹,从钱塘的赵氏茶铺,到东京的半遮面茶楼,故事不断向前发展。观众们目之所及,台上的艺术家们没有一个是背景板,而是宋代市井百态的缩影,在有限空间内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移动的画卷’。”
原标题:《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上海之春”首演:回到宋朝,听赵盼儿唱咏叹调》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董天晔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