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季春红



道情戏(豫剧)多取于民间趣事,乡土气息浓厚、唱腔多、弹舌音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成熟的演员需要3-5年的练习才能融入“唱腔”。 邓放 摄



“旋子”是京剧中武戏演员高难度的动作,既要保持速度,又要保持表演的美感。朱云霞 摄



秦腔以其高亢激越委婉动听的唱腔,气势恢宏的音乐旋律和粗犷质朴的舞台表演风格著称,彰显出西北人的豪迈与朴实。它对男女演员嗓音条件和舞台人物塑造要求极高,一个演员从开始学戏到完全能驾驭人物角色需要15-30年的时间。 尚洪涛 摄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其难点在于“水磨腔”的掌控能力,即咬字讲究,音域宽,节奏缓。表演时,演员需保持身姿流动美感与唱词的精准配合,实现气息、身段、唱腔的完美统一。华雪根 摄



唢呐吹奏在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目演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伴奏作用,其穿透力极强的音色既能渲染喜庆氛围,又能表现悲壮情绪,是戏曲伴 奏中不可或缺的“气氛担当”。邓放 摄



川剧变脸的秘密在于精巧的面具设计和演员的手法,主要通过“扯脸”来完成,变换速度仅在2-3秒,堪称“瞬间的艺术”,须经过数年训练才能实现。

曹永龙 摄



中国戏曲以生动的故事传递忠孝节义等传统 价值观,不同剧种展现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成为连 接古今的情感纽带,深受人们喜爱。邓放 摄



驾驭各种板腔以及人物形象的唱腔、吟唱技巧是安徽黄梅戏的技术难点之一。此外,演员还需要按剧情灵活拿捏各种道具,在载歌载舞中保持黄梅调特有的清新灵动,体现“山野、清风”般的艺术境界。江胜 摄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从黄土高原上高亢激昂的秦腔,到千年古都里韵味悠长的京韵;从变幻莫测的川剧变脸,到中原大地酣畅淋漓的河南梆子……中国戏剧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演绎着世间百态,承载着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情怀。

千百年来,戏剧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故事张力,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无数艺术家以毕生心血投身其中,将“普世价值”内化于戏、外化于形,在光影交织的舞台上彰显人性的光辉。正如皮影戏一般,一方白幕、一盏明灯,锣鼓声起,影人翩跹,烟火人间尽显其中。

这些看似神奇的表演,蕴藏着中国戏剧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戏剧,感受其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