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创作者要打破题材同质化、套路化的困境,无论长短,不分品类,敢于挑战,大胆创新,持续建立内容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推出更多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上实现突破的优秀作品,开创网络视听行业的内容新格局。”3月2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剧集、综艺、动漫、纪录片、短剧、AI技术等领域的行业大咖聚焦“破局”与“生长”两大关键词,围绕行业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共同探讨内容创作的破局新生。
论坛现场
在用户审美迭代与技术创新交织共振的时代浪潮下,网络视听行业正经历着从创作逻辑到产业格局的深层变革,涌现出一系列有口碑、有深度、有热度的好作品,同时AI等新技术的落地,也为内容生产带来了强大助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范洁在致辞中指出,网络文艺创作活力满满,网络视听向“数字生活基座”跃迁,为广大网民提供品质情感陪伴。
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从“创新要依靠科技推动”“尊重观众的选择”“需要有使命和担当”方面分享了自己关于创新的思考。他认为,“创新最终要抵达的目标是让文明更有高度,让价值更有力量,让人性更有光辉。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推动力,观众是创新成果的检验者,而创作者才是最终的使命担当者。”
随后的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拆解剧本创作、AI技术应用、长视频价值重构三大行业最迫切的命题,从多视角输出前沿洞察与实践经验。针对行业热议的“剧本节奏焦虑”,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直言:“快慢并非绝对标准”,评估项目的核心在于“故事的新鲜度与文本有效性”。她以悬疑剧为例,认为平台更注重人物逻辑的缜密性,而非刻意提速;古装剧则需强化情感张力,而不是快节奏和快速消费的方式。
针对“节奏焦虑”,创作了《我的前半生》《繁花》《流金岁月》《辣妈正传》等剧集的著名编剧秦雯认为:“所谓的节奏快不是事件的堆积。我们讲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也可以讲得很抓人,一味地快,是没节奏,知道在哪里快和哪里慢才是重要的。不要一味追求快字,而忘记你为什么出发。”
现场,嘉宾们还围绕“情绪价值”展开探讨。创作了《红高粱》《安居》《父辈的荣耀》《北上》等作品的著名编剧赵冬苓认为:提供情绪价值是一个伪命题。“编剧提供的是人生体验,而不是情绪价值。编剧应该是把观众视为朋友,把人生写出来,把心捧出来,希望能够以此获得共鸣。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编剧、导演、演员和观众共同实现的。”
《对手》《县委大院》《哈尔滨一九四四》《黄雀》的著名编剧王小枪也表示:“情绪价值的另一个词叫共情,本质是求编剧和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从共性上来看,编剧写任何题材都应该往人物类型里面走得更深一点,理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著名编剧、作家袁子弹看来,谁更能抵达人心谁就能抢夺注意力。“与其去强调题材、时长、集数和节奏的差别,不如说我们还是要克服创作的懒惰。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也是发展中的事物,应该虚心学习各种题材的优势,彼此把合力发挥到最大。”
图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