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郑秉文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办期间,再次发表消极言论:制定农民养老金涨幅时,应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一观点经过媒体报道发酵之后,引起全网批评,指责他不能正视城乡养老金的巨大差距、无视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忽视底层人群的正义诉求:
1、全国只有一半省份养老金收支平衡,大部分都是国家财政支付。农民本人及子女在城市打工所创造财富,已被离退休人员享受,发表言论前是否考虑了农民的利益?
2、城镇职工养老金涨幅没有压力、到了农民却有压力了?要知道建国初期农业在扶持薄弱的工业,是农民在负重前行。
3、粮食也是来源于农民,你吃饭是不是也应该量力而行?
4、西方、日本、新加坡,农民的养老金平均在1500美元左右!到了中国农民这里,怎么就量力而行了?
5、养老金上调应长期遵循保低限高政策,独步缩小差距,而不是差距越拉越大。
提升农民养老福利已成社会共识,教授学者广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强调:农民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的贡献,认为应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农民晚年生活,支持提高养老金标准以体现社会公平。积极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
金融专家郭树清指出:农民养老金平均每月仅240元,与城镇职工3200元相差14倍,认为农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未来五六年内将农民养老金追平至城镇职工养老金的最低线。
周小川同样在博鳌论坛上强调城乡居民养老金差异过大,理应逐步缩小城乡养老金差距。
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陆杰华在与白岩松的对话中,同样指出城乡养老金差距达22倍,农村老人应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障权利,主张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并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尽管提升农民养老金涨幅的议题是在消费不振大背景下提出的,至少这类专家本着朴素的历史正义提出了提升农民养老福利的必要性,然而到了郑秉文这里显然是「踩了刹车」。
专家郑秉文被指责「专家不专业」已经不止一次,2024年发表观点:年轻人育儿有暂时困难,可以求助亲戚!一时间上了全网热搜,被网友指责:
1、「何不食肉糜」,独生子女哪里来的亲戚?
2、穷人的亲戚一个比一个穷,谁能帮助你养娃?
作为高级智库研究员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的制定,他的言语之间刻意消弭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才是激发网友愤怒情绪的本源。郑秉文学术等身、享受高额津贴,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解之短浅却不及邻家老妇,难免让人质疑这位专家的专业性。
笔者想起来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里的一段戏词:XX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专家学术研究一箩筐,却不为民发声,何不自省回家卖红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