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 通讯员 鲁睿婷 刘佳)周二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学院路校区主南403教室,教师吴文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处理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算法处理,将一张真实的照片转换为铅笔手绘风格的图片。

同一时间,在相距不远的408教室,教师张永飞正在给学生们介绍算法中“召回率”这一重要概念,他用抓犯罪嫌疑人的情景模拟,“召回率就像把但凡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人全抓回来”。

这两节课都是《人工智能导论》。2025年春季学期,依托跨学科师资团队与分层教学体系,北航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带领学生跨越学科边界探索AI。

据了解,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由24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原理,融合脑神经科学认知基础与AI安全伦理研讨。实验教学则针对不同学科大类分层设计:例如,文科通过基于贝叶斯的新闻文本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工具等案例分析理解技术应用,理工科侧重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驾驶策略生成等工程实践。

“这门课,我们目前按照4个专业大类来划分,每个大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统一,同时对实验部分做了分类设计。比如航空航天大类很多实验题目跟飞机、月球车有关;理科大类的题目就与数学、物理相结合。”吴文峻表示,希望将来能够进一步丰富实验案例,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案例。

“我们希望引导学生不必拘泥于深入掌握大量的具体的人工智能算法,而是更注重于通过案例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智能思维,提升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思维分析、解决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创新能力,最终形成适应技术变革的持续创新能力。”张永飞说。

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自2023年底启动筹备工作,历经系统性调研与多轮迭代。2024年3月,学院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首版教学大纲论证,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伴随自主编撰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正式出版,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放,成为全校首门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单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课程建设中,人工智能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北航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14个院系的55名教师组成授课团队,经过报名、筛选与教学培训,确保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与跨学科融合能力,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创新应用的跃迁。

“这门课让我从AI小白逐渐摸到了人工智能门道。老师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去认识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最后还带我们应用理论、亲手实践,尝试自己写代码。”北航冯如书院2024级本科生凌彤表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渐渐理解了什么叫“让机器思考”。


吴文峻为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本科生上《人工智能导论》课 学校供图

作者:梁丹 鲁睿婷 刘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