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时

心脑血管疾病

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发病率显著增加


为什么天冷时心血管疾病会高发?



血管收缩与血压升高


寒冷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尤其是外周血管),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

血压剧烈波动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血液黏稠度增加


低温下人体排汗减少,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天气冷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问题。


心脏耗氧量增加


寒冷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能量维持体温,心脏需加倍工作以满足供氧需求,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呼吸道感染风险升高


低温易引发感冒、肺炎等感染,炎症反应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或心肌损伤。

如何预防



注意保暖,避免温差刺激


外出时穿戴帽子、围巾、手套,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和四肢。

避免清晨或夜间寒冷时段外出;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如进出暖气房),适当增减衣物。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每日监测血压,避免漏服或擅自调整剂量。

若血压波动较大(如收缩压超过140mmHg),及时就医。


饮食和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每1小时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少盐、少油、少糖,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适量饮水(每天1500~2000ml),避免血液黏稠;避免过量饮酒和咖啡。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戒烟是降低心脑血管风险的关键措施。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


预防感染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高危人群加强防护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或有心脑血管病史者,需定期复查(如血脂、心电图)。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突发疾病如何处理?

心梗预警信号: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恶心、出汗、左肩背放射痛。

脑卒中预警信号:突发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单侧肢体无力。

处理原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平卧,避免移动。


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包图网

转载仅作为生活或科普指导,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告合作、宣传片、专题片、教学片、科普动漫片制作及会议庆典活动制作拍摄,欢迎垂询,联系电话:0771- 587628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