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是毛泽东填的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让伟人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无比兴奋“前头捉了张辉瓒”的人就是王良。
1930年10月,蒋介石以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的十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
按照毛泽东“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打歼灭战”的作战方针,红一方面军派出少量部队,再配合地方武装,用来吸引、迷惑敌人,将其带入到我军预先设好的埋伏范围。
国民党谭道源的第50师被引向了乐安县,公秉藩的新5师和张辉瓒的第18师被引向了东固山区。张辉瓒在东固进行了三天的烧、抢、杀“三光”政策,1000多人惨遭杀害。(也正因为此,张辉瓒最后被愤怒的老百姓割首),12月29日,张辉瓒留下一个旅驻守东固,派两个旅往龙冈挺进。这时红三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收到了中央指令,埋伏在龙冈。
龙冈周围都是山,中间是一个狭长的谷地,地形狭窄。最窄的地方不到两百米,这样的地形一向被视为险境,是兵家大忌。红十师师长王良率部瞅准时机,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敌十八师的师部发起进攻。这次战役,全歼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活捉了师长张辉瓒,缴获各种枪支9000多件,取得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战斗结束后,伟人把缴获的张辉瓒的怀表和钢笔送给王良,以示嘉奖。这一年王良刚刚25岁,但已经是身经百战,战功卓绝。
王良原名王化赅,字傅良,黄埔五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在红军中历任见习参谋、连长、营长、支队长、纵队司令员、师长、军长等职。 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1团1连连长时,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湘南、桂东,毛泽东率一部分红军去桂东接应红四军主力,敌人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王良手中仅有红三十一团的一连和三连以及少量的民间武装力量,不足敌军的一半,王良展现出其过人的军事才华,他一边在黄洋界口修筑了几道防御工事,诱敌深入,一边出其不意地调来仅有三发炮弹的重炮,突如其来的炮弹,让敌人猝不及防,以为红军主力班师回营,王良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击溃了敌军大部队。创造了红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主席赋诗曰:“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
1932年3日,王良被提升为红四军军长,红四军是公认的工农红军王牌军队,第一任军长是朱德,第二任军长是林彪,第三任军长就是王良。
1932年6月13日,王良和政委罗瑞卿、参谋长粟裕率部参加漳州战役后,返回赣南根据地,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遭到当地反动地主兰启观部武装的阻击,武装凭借多年经营的土围子,顽固阻击红军前进。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由于敌人在暗处,又是当地的土匪,熟悉地形环境,他们看到王良身上挂着望远镜,当王良正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时,敌人的枪声响了,王良猝不及防。
罗瑞卿抱着王良撤退到隐蔽处,王良慢慢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安排后继的军事行动,同时将代表荣耀的怀表和钢笔交给罗瑞卿,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根据党史记载,王良是在长征中第一位牺牲的中央红军高级将领,他的追悼会,由毛主席亲自主持,面对数千位根据地军民,毛泽东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这是对王良一生给予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将王良将军的遗物上交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