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麦与美国围绕格陵兰岛未来归属的外交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之际,丹麦政府却出人意料地考虑强化与美国政府的军事合作——2025年3月26日,丹麦国防大臣特勒尔斯·伦·波尔森(Troels Lund Poulse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丹麦正计划增购美国制造的F-35A战斗机。这一消息发布于敏感的政治环境中: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重申对格陵兰岛的主权诉求,且外销的F-35战斗机“后门”,将受美国的远程控制已经世人皆知……而丹麦对美国军事装备的战略依赖也引发其国内普遍担忧。
战略考量:军事现代化与北极安全
波尔森强调,增购F-35A是“完全合理”的选择,旨在增强丹麦的空战能力。他指出,由于国土面积和资源有限,丹麦无法同时维护多型战斗机的运营成本,因此标准化机队(仅采用F-35A)是最优解。
F-35A“闪电II”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发的第五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具备常规起降能力,融合了低可探测性、先进传感器和作战灵活性。其核心配置包括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和头盔显示系统(HMDS),可提供360度态势感知,有效探测空中与地面威胁。动力系统采用普惠F135-PW-100发动机,最高速度达1.6马赫,作战半径超过2200公里,集成电子战系统、安全数据链和压制敌方防空能力。
在武器配置上,F-35A内置20毫米M61A2机炮,可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AIM-9X响尾蛇导弹、GBU-31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GBU-39小直径炸弹(SDB)及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HARM)。主要武器内置以维持隐身性能,必要时也可外挂载荷(牺牲雷达隐身)。作为空中优势、精确打击、侦察和近距空中支援平台,F-35A已在多个盟国空军服役,被视为高威胁环境下的核心战力。
外交困境:格陵兰岛主权与美丹关系
特朗普自重返白宫后,以国家安全为由重申收购格陵兰岛的意图。据观察人士透露,美国甚至考虑对丹麦施加军事和经济压力以推进这一目标。对此,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谴责美方“不可接受”的政治施压,强调“格陵兰岛非卖品”。格陵兰自治政府也在重申主权的同时,表示愿继续开展经济合作。
尽管立场强硬,丹麦政府仍不愿切断与美国长达75年的防务纽带。波尔森直言,终止合作将是“根本性错误”,即便对当前美国政府的某些立场感到不安。这种矛盾凸显了丹麦在安全依赖与政治独立之间的艰难平衡。
国内争议:技术依赖与战略风险
丹麦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拉斯穆斯·亚洛夫(Rasmus Jarlov)对采购F-35A提出批评。他在社交媒体平台X(原Twitter)上警告,若美丹发生政治分歧,美国可能远程停用其提供的武器系统,使丹麦暴露于外部威胁。亚洛夫呼吁重新评估对美战略依赖,并敦促欧洲盟友效仿。
丹麦于2016年订购的首批F-35A正逐步交付。目前11架已部署至斯克里德斯楚普空军基地,计划于4月1日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最终将接收27架。皇家丹麦空军(Flyvevåbnet)拟再增购8至10架,这与欧洲及北极地区安全形势变化下的国防预算增长计划一致。
能力扩展:加油机与北极战略
除扩大隐身战机机队外,丹麦还计划提升空中投送能力。代理国防参谋长迈克尔·希尔加德(Michael Hyldgaard)提议加入北约主导的“多国多用途加油运输联队”(MMF),该项目由六个欧洲国家联合运营A330 MRTT加油机。丹麦可能先购买飞行小时,最终以近10亿欧元成本采购两架。波尔森指出,这一能力对北极和北大西洋的远程作战至关重要,将显著增强丹麦空中力量。
地缘博弈:中国因素与跨大西洋合作
美国对格陵兰岛的兴趣不仅限于政治层面。早在2019年,丹麦军事情报部门已对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野心发出警告,尤其是北京试图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和开发稀土资源的行为。这些担忧进一步提升了格陵兰岛在跨大西洋安全框架中的战略价值,影响着美国的政策立场。
尽管政治分歧持续,F-35项目仍是美欧工业互赖的典范。波尔森和希尔加德强调,F-35的许多组件来自欧洲企业,使该项目成为伙伴国家的共同事业。这种互联性被视为稳定因素,即便在外交紧张时期仍能强化跨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
结语:战略十字路口的丹麦
丹麦在格陵兰岛主权争议中展现出坚定立场,却同时深化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凸显其在政治压力、技术依赖、地缘变局与军事现代化需求之间的复杂权衡。尽管对当前美国政府的不信任加剧,丹麦的作战需求仍为美丹防务合作提供了持续动力。这一选择不仅关乎军事效能,更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在维护主权的同时,通过战略绑定确保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