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最火热的高频词,当属“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正加快谋篇布局,探寻城市发展“最优解”。位于黄海之滨的崂山区,也以独特的方式踏浪逐“新”。
从1994年20.25亿元的经济幼苗,到2021年破茧千亿俱乐部的华丽转身,再到2024年突破1323亿元的高歌猛进,崂山区用30年时光完成了一场静默的质变。数字背后,是创新因子在产业土壤中裂变的轨迹。
在这个春天,杭州“六小龙”掀起科技热潮,凸显出这座城市前沿科技的硬核突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列,展现了成都动画制作产业链优势。“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当地长期布局的必然。建区以来,崂山区始终把创新基因贯穿于产业生态构建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我们期待,这些积淀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临界阈值,推动区域发展实现系统性跃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坦言,所有爆发式增长都始于静水流深的蓄力,他们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静候崂山区现象级的“出圈时刻”。
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青岛市委赋予崂山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当排头”的使命任务。如何扛起这份重担?崂山区正深度求索创新驱动发展的“崂山算法”——畅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经济跃迁”的良性循环,主动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
“创新是崂山区的基因,科技创新是崂山致胜未来的最大优势。”访谈中,张元升反复提及创新之于崂山的重要性,当下还是要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真正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基于此,崂山区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确定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7条重点产业链,并聚焦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出建设基础更实、质态更优、创新力更强的“7+4+1”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拍打胶东半岛,刚过而立之年的崂山区,悄然推开了其面向未来的机遇之门。“2025年,我们将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力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力锻强提级跃升新引擎。”张元升如是说。
△市政协副主席、崂山区委书记张元升( 邢志峰 摄)
1
激活“存量”
强化创新生态的要素支撑
记者:崂山区提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张元升:今年,我们将实施新一轮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科产创新深度融合区,统筹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区打造,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研平台跟踪对接、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一揽子措施,支持双国创中心等高能级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平台20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数量、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全省领先。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打造,将坚决落实好市“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和崂山区的“繁星计划”,完善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和资本赋能等全要素保障,构建“原始创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推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等重大成果加速产业化应用,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保持全市第1。
围绕科产创新深度融合区打造,将聚焦服务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发展“7+4+1”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做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7大优势产业,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4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1批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市首位。
记者: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崂山区将如何营造各项资源要素充分流动的创新生态?
张元升: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还需要产业配套、数字基础、人才队伍、金融支持、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等要素。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海尔、歌尔等“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式集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我们将鼓励辖区内的“链主”企业深度参与到产业链政策制定、招商目录编制、配套项目招引等工作中来,更加精准招引落地产业链上下游和核心配套项目,带动产业横向配套、纵向延伸,让“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成为现实场景。
杭州科技创新成果的井喷,不仅在于当地拥有密集的科创资源,更有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我们将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繁星汇”等平台,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平台,试点科技资金“先拨后股”,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高速、可靠和强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区已实现主城区5G信号、千兆光网全覆盖,算力规模超2300P;建设中的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将带动跨境电商产业、跨境金融业态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加速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项目建设,推动5G信号深度覆盖,支持算力中心扩容、算力规模突破2600P,构建更加坚实的数字底座。
依托金家岭金融区建设,崂山区发展科技金融的优势得天独厚。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构建涵盖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科创贷等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产业基金方面,崂山区将坚持以金融血脉滋养科创沃土,积极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私募基金、市属国企、央企等参与项目投资,让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如春潮般奔涌,激荡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未来。
告别传统招商的“政策输血”模式,场景招商以开放资源、释放机遇、激活市场为引擎,引领产业生态从“优惠扶持”向“机遇赋能”跃升。崂山在文旅发展、智慧城市、城市更新等领域拥有丰富场景资源,正在开发建设的张村河片区,就是一个全场景应用试验场,很多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可以在这里试点应用、先行先试,比如近期洽谈的蘑菇车联项目,将依托张村河片区打造全市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启动区。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崂山特别是张村河片区全场景应用试验场的“大场景”优势,加速绘就企业破茧、城市蝶变与产业共生的美好图景。
2
引进“增量”
为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记者:大项目、好项目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增量”所在。崂山区将如何做好“增量”文章?
张元升:今年,我们设定的总目标是新招引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
具体而言,我们将优化招商机制,发挥区指挥部办公室枢纽作用,做好体系运行、要素保障和项目服务“三个协同”,进一步优化招商项目推进机制管理办法,重点优化招商项目信息管理、统筹调度、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服务、科学评价、队伍能力建设六大机制,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
将创新招商打法,聚焦“7+4+1”现代化产业体系和12个细分赛道,精准绘制招商图谱、细化招商计划清单,强化全员招商意识,区级领导干部带头走出去招商,用好用活链式招商、资本招商、园区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还将持续优化招商环境,坚持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修订完善15个“一业一策”政策,建设“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国企直投”三位一体项目投资体系,全力做好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打造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记者:张村河片区的改造焕新腾挪出万亩土地,是崂山区引进“增量”的重要载体。接下来将如何利用好这得之不易的发展空间?
张元升:启动开发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张村河片区的定位——打造国内一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目前,张村河片区已从大拆迁转向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我们将锚定“创享都芯、水脉智谷”总体定位,严格落实三分之一用于产业发展,三分之一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安置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生产方面,着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在片区重点建设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大专业化园区,2025年,将发挥片区科创资源聚集的优势,完善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顶格推进“一园区一优势产业”,做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等四大优势产业,探索布局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生活方面,着力打造宜居智慧的品质新城。一方面,全力做优公服配套,满足创新人才、本地居民等各类人群需求。比如,“两横三纵”的高快速路网体系与“四横八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加快构建,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辽阳路东西快速路完工投用,累计30余条道路、过河桥梁建成通车;片区规划了21所中小学、28所幼儿园,目前已投用17所、在建5所;片区还将积极探索智慧道路、智慧公园等场景应用,打造智慧城市新标杆。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居住体验,利用市中心仅有的成片土地资源,建设全龄友好型、青年创业型等居住产品,满足各类人群生活需求,打造新一代高品质居住区。
生态方面,着力打造亲水近水的城市“绿腰带”。其中,张村河南岸今年底将全面完成综合治理任务,河道水质趋于稳定,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河岸景观更加优美,届时“十里张川”美丽画卷将展现在眼前;张村河北岸全线景观建设已全面铺开,我们将汲取先行启动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生态、美观、宜居、宜游的河道环境。
3
培育“变量”
汇聚区域发展的“最强大脑”
记者: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变量”,崂山区将如何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张元升:崂山区已有住崂两院院士1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0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23万人。当前,我们正立足崂山科技创新要素布局,以滨海大道为主轴,打造约30.7平方公里的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产业人才匹配赋能先导区,汇聚区域发展的“最强大脑”。崂山区将聚焦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这一目标,以“安居无忧、乐业有为”双轮驱动,构建科产城人共生共荣新生态,打造全球英才向往的创新策源地、梦想绽放港。
在人才安居上出实招。住房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人才住房保供力度、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套,同时计划再打造8处人才服务阵地,在虚拟现实创享中心、产业人才匹配赋能中心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家园,在金家岭沿海一线、张村河沿岸等人才密集区建设人才驿站,结合人才活动场景完善政务服务、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服务,让人才在家门口就能乐享生活。生活配套方面,今年将紧盯人才需求,着力推动7所学校、幼儿园建设,加快建设崂山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高标准打造青岛国际人才公园、张村河生态公园等休闲空间,让人才获得更多幸福感、归属感。
在人才乐业上下功夫。崂山区将从人才创新创业圈出发,优服务、搭平台、给位子,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抱负、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其中,围绕优服务,将积极探索股权直投、创投风投等投融资模式,全面推广“人才贷”“蓝海渔业贷”“新质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更多人才项目扶上马送一程。 围绕搭平台,崂山区正积极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供需对接平台等。 以供需对接平台为例,我们计划在青岛国际创新园建设“产业人才匹配赋能中心”,围绕市区重点产业链,逐一梳理产业链企业清单、产业人才清单、产业相关高校院所清单、急需紧缺人才清单,全面摸清产业链上下游人才供需情况。
记者:新的一年,崂山区还将在哪些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张元升:2025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力稳金融、稳房地产、稳外资外贸,推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将用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机遇,提振汽车、家居、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数字消费、国货“潮品”等新增长点,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100场以上;将清单化推进总投资1900亿元的263个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120个以上、新竣工项目60个以上;将实施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加快青啤等15个工业项目建设,推动虚拟现实等4条产业链总规模达到117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还将打出外贸政策升级等惠企组合拳,突破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增强外贸发展韧性,并创新金融利用外资方式方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效。
来源:青岛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