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已经多年看不到河湖、水面结冰的现象了,这可不是好事情。在耄耋之年的我来说,我亲身经历的一年,那年是1956年的冬天,已经70年了,我正在运河中学读一年制速成师范,简称速师。当年寒冷到什麽程度,可是罕见的零下18呢!`

“三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波涛滚滚的大运河,似乎突然完全静止了,在灿烂阳光照耀下,像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水面结了厚厚的冰,厚到什麽程度,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总也想象不到会厚到几十公分吧。在这样厚度的冰面上,不仅成群结队的人们可以放心地在上面行走,即使成百上千斤重的平板车也可以在上面安全通过,这是严寒冬天大运河腊月很罕见的场景。

在如此寒冷的冬天,对我也是很严峻的考验,因我家的情况是很困难的,当年我虽然已是师范生,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吃的问题国家全包了,可以吃饱吃好。但穿的非常单薄。上身穿着很旧的“空心袄”,没有毛线衣或其他衣服穿在里面,脚上没有厚袜棉鞋,只能穿着单布鞋。也买不起手套,就是一个穷苦学生。

我1954年初中毕业,曾报考运河师范,后来一位运师老师就问我考没考运河师范,我说考了没考取。那位老师告诉我文化合格,政审被除名,名落孙山。我因此没能上运河师范,辍学两年,这次能从师资短训班转到运河中学速师班读书,我感到是幸运的难得的学习机会,正如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班主任王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推选为班级学习委员,兼任数学课代表。我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带动全班同学。

尽管天气特别寒冷,我还挤时间阅读学校阅览室的国家级的《教育报》,报上刊登的古典文学家谭丕模先生关于研究中国四大名著的文章,我整篇整篇地抄下来。当时语文课分《文学》和《汉语》两种课本,由运河中学副校长顾视哲先生和运河师范朱凌斗先生任教,两位先生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讲课深入浅出。这套教材只用了很短时间,以后就合编为《语文》了。

我和顾老先生家的住址是近邻,两庄相距不到500米,还有亲戚关系,我应称他“舅爹”,他也是我在大顾村小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在运中时有时也相互交谈,他知道我有读书摘抄,曾借阅做教学参考资料。老先生不仅认真阅读,还写了十分中肯,耐人寻味的评语。他曾用红色钢笔在关于刘备的一段文字旁边空白处写了“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这也是顾老先生为人处事准则的真实写照。“宽”与“严”是相对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才能胸襟开阔,宽厚待人。“信则得众”从“信”的一个义项上看,言语真实,曰“信”“言必信”,与人处事要讲信用,“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顾老的严谨教学和谦恭为人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由于坚持在寒冷的夜晚搞读书摘抄,穿的衣服单薄,左部脸上冻破了,左手不怎么动,也冻破了,留下了伤痕,也是寒冷冬天留下的印记,我似乎忘记了寒冷,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极度寒冷的冬天,在大运河边,在运河中学恩师敦敦教诲刻苦学习的一年,给我的文化及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学期末,班主任王老师和我谈心,想让我到运河师范再读一年,学历就是中师生,这是恩师对我的厚爱,我只能心领了。我说家里太困难了,分配我工作吧。学校当年把两班速师生分配60人,分到东海县30人,分到邳县30人,把我分配到邳县西北部岔河、四户、邢楼、戴庄等四个公社的中心小学。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运河中学,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终身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深深感恩新创建的母校运河中学!感恩寒冷的1956年冬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