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咄咄逼人的美国,最近似乎“服软”了。

近日,特朗普阵营一改过去强硬的对华姿态,悄悄派出亲信低调访华,释放出明显的“求和”信号。

而造成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方两次“掀桌子”式的强硬回应,让美国真正尝到了“自作聪明”的苦果......

特朗普的手段

在特朗普眼中,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经济现象那么简单,而是对美国长期主导地位的根本挑战。

特别是在他第一次上任时,美国正面临制造业外流、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而中国则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影响力,无论是贸易、科技,还是外交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显得格外活跃。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特朗普感到不安,他认为,如果不及时出手压制,中国很快就会取代美国的位置。

于是,遏制中国,成了他执政期间对外政策的重点。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里,特朗普采取了一系列强硬而系统的手段。

首先是贸易战。


他不断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继而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他的算盘很清楚:让中国经济“流血”,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为美国争取更多利益。

然而,关税战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拖累了全球产业链,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了反噬。

其次是科技打压。

特朗普政府把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视为“安全威胁”,不但限制它们使用美国技术和设备,还拉拢盟友一起封锁。

这背后,其实是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警惕——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逐渐具备了与美国一争高下的实力。

此外,特朗普还试图在国际舆论上给中国“贴标签”。


他在多个场合公开抨击中国,指责污蔑中国,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孤立中国。

他的外交团队甚至鼓吹所谓“新冷战”思维,推动一系列遏华联盟和地区小集团,意在围堵中国的国际空间。

可以说,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一套组合拳,既有经济打压,也有科技围堵,还有舆论操控。

他的目标不是与中国竞争,而是全面压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受动摇。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因此退让,反而在压力下变得更加自主和坚定。特朗普当初自信满满地设下棋局,却没想到对手比他想象中更稳,也更强硬。

中国的反击

2025年年初,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重启了他对中国的强硬路线。

不到一个月,他就签署行政令,决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再加征10%的关税。

这是在原有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力度明显升级。

随后,他又宣布,从3月4日起,针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税照常执行,同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也将再增加10%。

这意味着,短短几周内,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整体加税幅度可能将累计达到20%。

他还公开污蔑中国是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流入美国的“主要来源”,并将毒品泛滥与中国挂钩,声称要用加税的方式来“惩罚”中国。


这种将国内社会问题推到别国头上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气氛。

面对美方的单方面挑衅和不合理指责,中方并没有沉默,而是做出了果断回击。

2月10日前后,中国宣布对一批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包括天然气、大排量汽车以及粮食作物,加征幅度在10%到15%之间。

这种直接针对美国核心出口产业的做法,既有力地表明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中方不会再一味忍让。

中方这两轮精准反制,被不少观察人士形容为“掀了两次桌子”。

它不仅打乱了特朗普政府的经济算计,也让美国国内的一些政界人士开始重新评估当前的对华政策。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局势出现了微妙变化。

美国参议员戴恩斯很快访问中国。


虽然他此行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开过多细节,但此举本身就说明:美国开始意识到对抗并不是出路,特朗普态度可能在软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明确表示,中方欢迎戴恩斯的来访,认为中美关系的稳定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同时也指出,中美应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解决分歧。

中方的态度很清楚:你可以有你的立场,但不能无视基本的规则和尊重。

如果美国一再挑衅,中国就会坚定应对;但如果美国愿意回到对话的轨道,中方也不会关上大门。

参考资料:

禁毒不力又甩锅……特朗普扬言对华关税再加10%,对加墨关税3月4日生效——观察者网


外交部:欢迎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美国各界人士访华——环球网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