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咄咄逼人的美国,最近似乎“服软”了。
近日,特朗普阵营一改过去强硬的对华姿态,悄悄派出亲信低调访华,释放出明显的“求和”信号。
而造成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方两次“掀桌子”式的强硬回应,让美国真正尝到了“自作聪明”的苦果......
特朗普的手段
在特朗普眼中,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经济现象那么简单,而是对美国长期主导地位的根本挑战。
特别是在他第一次上任时,美国正面临制造业外流、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而中国则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影响力,无论是贸易、科技,还是外交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显得格外活跃。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特朗普感到不安,他认为,如果不及时出手压制,中国很快就会取代美国的位置。
于是,遏制中国,成了他执政期间对外政策的重点。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里,特朗普采取了一系列强硬而系统的手段。
首先是贸易战。
他不断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继而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他的算盘很清楚:让中国经济“流血”,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为美国争取更多利益。
然而,关税战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拖累了全球产业链,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了反噬。
其次是科技打压。
特朗普政府把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视为“安全威胁”,不但限制它们使用美国技术和设备,还拉拢盟友一起封锁。
这背后,其实是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警惕——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逐渐具备了与美国一争高下的实力。
此外,特朗普还试图在国际舆论上给中国“贴标签”。
他在多个场合公开抨击中国,指责污蔑中国,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孤立中国。
他的外交团队甚至鼓吹所谓“新冷战”思维,推动一系列遏华联盟和地区小集团,意在围堵中国的国际空间。
可以说,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一套组合拳,既有经济打压,也有科技围堵,还有舆论操控。
他的目标不是与中国竞争,而是全面压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受动摇。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因此退让,反而在压力下变得更加自主和坚定。特朗普当初自信满满地设下棋局,却没想到对手比他想象中更稳,也更强硬。
中国的反击
2025年年初,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重启了他对中国的强硬路线。
不到一个月,他就签署行政令,决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再加征10%的关税。
这是在原有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力度明显升级。
随后,他又宣布,从3月4日起,针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税照常执行,同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也将再增加10%。
这意味着,短短几周内,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整体加税幅度可能将累计达到20%。
他还公开污蔑中国是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流入美国的“主要来源”,并将毒品泛滥与中国挂钩,声称要用加税的方式来“惩罚”中国。
这种将国内社会问题推到别国头上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气氛。
面对美方的单方面挑衅和不合理指责,中方并没有沉默,而是做出了果断回击。
2月10日前后,中国宣布对一批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包括天然气、大排量汽车以及粮食作物,加征幅度在10%到15%之间。
这种直接针对美国核心出口产业的做法,既有力地表明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中方不会再一味忍让。
中方这两轮精准反制,被不少观察人士形容为“掀了两次桌子”。
它不仅打乱了特朗普政府的经济算计,也让美国国内的一些政界人士开始重新评估当前的对华政策。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局势出现了微妙变化。
美国参议员戴恩斯很快访问中国。
虽然他此行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开过多细节,但此举本身就说明:美国开始意识到对抗并不是出路,特朗普态度可能在软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明确表示,中方欢迎戴恩斯的来访,认为中美关系的稳定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同时也指出,中美应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解决分歧。
中方的态度很清楚:你可以有你的立场,但不能无视基本的规则和尊重。
如果美国一再挑衅,中国就会坚定应对;但如果美国愿意回到对话的轨道,中方也不会关上大门。
参考资料:
禁毒不力又甩锅……特朗普扬言对华关税再加10%,对加墨关税3月4日生效——观察者网
外交部:欢迎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美国各界人士访华——环球网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